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先后娶过四个妻子,共生育九个子女,存活下来七人,四男三女。
第一任妻子张氏,病死无后;
第二任妻子淡氏,生三男二女,长女邓先烈,长子邓先圣即邓小平,次子邓先修即邓垦,三子邓先治即邓蜀平,次女邓先珍(10岁时病死),淡氏于1926年病故;
第三任妻子萧氏,生一男即四子邓先清;
第四任妻子夏伯根,生三女:邓先芙、邓先蓉、邓先群。故邓小平有两个同父同母的兄弟,即邓垦和邓蜀平。
邓垦,原名邓先修,1911年生于四川广安县,1931年,邓垦就读暨大历史社会学系。先后肄业于上海暨南大学、上海政法大学。曾在广安女子中学教书,后任《民报》记者、编辑。1939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次年加入中共。曾任延安《解放日报》编辑、中共吉北地委宣传部部长、佳木斯市委书记、佳木斯市市长。1949年后,历任泸州专署专员,重庆市文教局副局长,重庆市经委主任、重庆市副市长、武汉市副市长,中共武汉市委书记,湖北省副省长,1984年退休后任省人民政府顾问。
邓蜀平,原名邓先治,又名邓肃初、邓徐初、徐初,1913年生于四川广安县,是邓家房屋财产的继承人和家族势力的支撑者。在邓小平小女儿邓榕(毛毛)撰写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的三叔邓蜀平(邓先治)解放前是个小地主,人没有什么本事,还抽点鸦片烟。解放后父亲把他送去戒了烟,让他受了点革命教育,然后一直在贵州省六枝地区做点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本人的地主成分和他兄长的倒台受牵连,被迫害致死。”1949年后,随二野入川、坐镇重庆的邓小平,特地将邓蜀平夫妇唤至重庆,亲口交代三件事:要把家产全部分给贫苦百姓,一样不留;鸦片烟不能再吸了,必须马上戒掉;然后抓紧时间学习新的革命知识。有了邓小平的叮嘱和背景,邓蜀平后来虽被划为地主,但在其后的肃反、反右、四清运动中,他都没有受到任何牵连。政府给他的结论是:地主出身,但是属于开明地主。
不久邓蜀平夫妇进入西南革命大学,学习社会发展史等课程。1950年10月毕业后,邓蜀平夫妇被分配到荒凉偏僻的贵州省兴仁专署。刘伯承对邓小平说:“把老三(邓蜀平)留在身边吧,反正还需要人。”但邓小平没有同意。邓蜀平到贵州后,历任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镇长、财政科副科长、安顺县财政局局长、六枝市副市长、郎岱县副县长、贵州省政协委员等职。文革开始前夕,邓蜀平被调往贵阳市南明区当副区长。然而,他还没来得及走马上任,邓小平已被当做中共党内第二大走资派打倒。得到消息,邓蜀平长叹一声:“完了”。紧接着,革职、抄家、揪斗纷至沓来。1967年3月16日凌晨(也有说是死于1971年3月15日),邓蜀平在原郎岱县招待所旁冒水龙潭投水自杀。时年54岁。3月17日,搜查其家时,发现邓蜀平遗书,内中写有其本人的历史及与邓小平、邓垦、卓琳等人的书信往来情况;还写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真冤枉”等语句。其妻谢全碧亦受株连,不仅遭受批斗审查,还被强迫住进停尸房5年。谢全碧曾于邓小平第三次下台期间到过北京,一进邓小平家门,谢全碧即放声痛哭。邓小平正在喂鸟。他对谢全碧说:“哭有什么用!你看这只小鸟,你以为它想呆在笼子里吗?身不由己啊!不过你看,它还是满自由的呢。”只字不提自己的事,也不问兄弟死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