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文化的再思考: (一)文化与战略: 界定战略文化的概念 - zt

战略文化的再思考  - 作者: 赵景芳 (国防大学防务学院讲师, 军事学博士)

[内容提要] 战略文化是国际关系和战略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新兴视角,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这一视角并未被充分理论化。作者从梳理战略文化概念入手, 根据战略与文化的本意对战略文化进行了重新界定, 并在借鉴系统论成果的基础上, 以辩证与历史的方法分析了战略文化的生成、发展与变革机制, 认为战略文化演变机制的核心范式是/实践-认知0的动态统一过程。
作者提出, 在普遍意义上, 战略文化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国家性与阶级性、主体性与多元性以及区域性与全球性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冷战结束后, 受冷战以和平方式终结的刺激, 战略文化的概念与研究视角在中西方战略学界再次广泛盛行。但是, 由于战略与文化研究的艰深, 该视角没有被充分地理论化, 突出体现在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术语的概念界定、演化机制和特性等问题莫衷一是,¹造成这一学科方向发展的严重滞后。事实上, 战略文化研究是国际关系和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对于洞悉一国之战略选择具有独特的解释力。鉴于此, 本文试图对以上提到的战略文化研究的三个基础性问题进行重新厘定, 以期推动国内战略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文化与战略: 界定战略文化的概念

       战略文化研究的困难不仅在于实践检验, 但首先更在于概念的界定。正如英国学者 肯 布斯(K en Booth)所指出的, 考察和确认战略文化的概念是一项艰巨的知识工作。战略文化与其说是一门科学, 不如说是一门艺术。如同国际政治一样, 对战略文化的解释不可能用量化的手段来实现。º由于对文化的理解不尽相同, 人们对战略文化的定义也各种各样。

       美国战略学家杰克# 斯奈德( Jack Snyder)是第一个从学科意义上定义战略文化的学者。他认为, 战略文化是/ 一国战略界成员通过学习、模仿或彼此共享而获得的战略性思想与情感的条件反应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的综合体0。 肯 布斯坚持认为,/战略文化指一国之关于威胁或武力使用的传统、价值观、态度、行为模式、习惯、象征、成就以及特定的适应环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0。¼美国学者托马斯 伯格( Thomas B erger)则用不同的名称来定义相同的概念。他把/政治- 军事文化0作为政治文化的一个子系统, 定义为/ 影响一个社会成员对国家安全、军事机构和国际关系中武力使用认识的0文化信仰和价值观。¹ 美国战略学者查尔斯# 库普钱( CharlesA.  Kupchan)则把战略文化定义为/ 塑造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国家如何界定自身福祉和构想自身安全的意象和象征0。º 第一代战略文化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英国战略学家科林# 格雷( Colin Gray )则指出, 美国战略文化是指美国人在武力方面的思想与行为模式, 这些模式根源于对国家历史经验和自我特性的认知以及所有表现在每个美国人身上的许多独特的关于地理、政治哲学、市民文化、生活方式的美国经历。他认为, 战略文化可以被视为是围绕、赋予战略行为意义的语境。» 研究中国战略文化的美国专家安德鲁# 斯高贝尔( Andrew Sco2 bell)认为, 战略文化是由传统的文化、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构成的, 这些因素帮助塑造了国家的防务政策和战略行为。¼ 20世纪90年代, 战略文化研究的旗帜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江忆恩( A. Iain Johnston)认为, 战略文化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核心范式; 二是一套优先排序的大战略偏好。核心范式包括三个假设: ( 1)战争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 ( 2)敌人及其威胁的性质; ( 3)使用武力应对国际安全威胁的效用。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逻辑展开, 是对以上三个假设的回答以及相关对象的分析判断, 战略文化在现实战略实践中就表现为有序排列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偏好。

       中国国内第一个关于战略文化的定义是李际均将军在5论战略文化6一文中提出的: / 战略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 并以这种思想和理论指导战略行为和影响社会文化与思潮。它具有观念形态、历史继承性、国体与区域特征等属性。它是制定显示战略的潜在意识和历史文化情结。0¾宫玉振认为,这个定义从战略与思想文化的关联入手, 突出了战略文化的历史文化特征。他认为, / 所谓战略文化,就是国家在运用战略手段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持久性的、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与习惯性的行为模式0。¿ 周丕启在对战略文化进行研究后认为, 战略文化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战略文化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四种观念: 一是关于战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念) ) ) 是必然的还是不正常的; 二是关于战争所服务的国家利益的观念) ) ) 与他国相比是相对性的还是绝对性的; 三是关于威胁性质的观念) ) ) 是零和性的还是非零和性的; 四是关于军事力量作用的观念) ) ) 是主要的、次要的还是不必要的。第二部分是战略文化的思维模式。这是战略文化的价值观念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思维层面的进一步展开和实现形式, 受第一部分影响, 是第一部分的逻辑延伸。À 张晓军和许嘉认为, / -战略文化. 是指由战略符号系统载荷的社会信息。战略文化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与冲突性质、暴力使用、安全内涵、敌人和威胁性质相关的对抗性符号系统载荷的不断生成的社会信息; 另一部分是与优先次序、理性选择、结果判断相关的对抗性符号形态载荷的不断生成的社会信息”。

     以上列举的仅是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战略文化定义。它们突出体现了国内外学者们对/文化0与/ 战略0两个核心要素内涵的不同理解, 其中特别是对文化理解的差异。在对/文化0内涵的理解上, 这些学者主要可以分为三组: ( 1)认为文化包括思想、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的, 如斯奈德、格雷; ( 2) 认为文化包括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 如布斯、宫玉振, 而伯格则认为主要是价值观; ( 3 )认为文化与符号系统密切相关的, 如江忆恩、库普钱、周丕启、张晓军和许嘉。其中, 周丕启虽然没有直接宣称其战略文化是一套符号系统, 但是其战略文化内涵解析路径与张晓军和许嘉是一样的, 都受到江忆恩对战略文化定义的影响(单从形式上看, 他们的定义也同江忆恩的定义一样, 都分为两部分)。

       前两类/文化0概念受经典文化定义影响较重,即认为文化/乃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0。¹ 而第三类/文化0概念则受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格尔兹( C lifford G eertz)的定义影响甚大。他认为/文化0是/ 从历史上留下来的存在于符号中的意义模式, 是以符号形式表达的前后相袭的概念系统, 人们借此交流、保存和发展对生命的知识和态度0。º 从这些定义看, 传统文化内涵的定义虽局限于狭义文化范围, 但其内容仍然十分庞杂, 除了物质层面的文化外, 还包括了制度层面和精神思想层面的文化, 给人带来的感觉是, 所有战略行为都是文化行为。这样的战略文化就有问题了, 因为/ 如果文化无所不在, 那么文化就毫不存在0。» 江忆恩对第一代战略文化研究的主要批评就在于此。作为第一代战略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科林# 格雷后来也承认, 战略文化的定义应该考虑尽量能够被实证检验。如果文化现象不能够随时辨认和分离, 社会科学家有充分理由证明它无法进行严格检验而难以把握。¼ 而若采取格尔兹的文化定义, 我们则可以避免这样的尴尬, 因为他把文化解析为负载意义模式的符号, 而符号的沿袭则表明了文化的存续。也就是说, 战略文化可以在历史中寻找, 可以证伪, 亦可与其他模式(如新现实主义)进行比较。此外, 根据笔者对西方战略文化的跟踪研究发现, 随着西方战略文化研究的深入, 其/文化0的内涵还在不断拓展。特别是随着建构主义加入战略文化研究, 战略文化中/文化0的内涵正从宏观的历史文化向两个方向积极分化: 向下细致到中观的组织文化和微观的个人心理, 向上扩展到更为宏观的国家间和国际体系内的认同、规范与文化。

      关于对战略文化中/ 战略0内涵的理解, 学者们争议则较少, 大多集中于狭义的战略或军事战略。除了张晓军和许嘉明确指出其/ 战略文化0中的战略/是指大战略, 既包括国家安全战略, 也包括军事战略0外, ½其他学者对/战略0的理解都局限于军事战略的内涵。虽然江忆恩在其扛鼎之作5文化现实主义6中试图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上的大战略, 但或许是由于过于强调战略文化研究的理论化,他把大战略混同于军事战略, 使得大战略的内涵过窄, 结果其战略文化的/ 意义模式0被赋予的内容就太少了, 仅限于战争观、冲突性质观和武力效用观三个方面。他用军事战略文化来分析大战略行为, 不仅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而且由于文化的赋意过窄而考察不出国家战略行为的特色和国家间战略文化的差异。张晓军和许嘉虽意识到/ 战略文化0中存在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但在实际研究中却仍限于军事战略层次。综合来看, 前两类战略文化定义虽能较好地体现各国的战略风格( strategic sty le), 但缺陷是内涵过于宽泛, 研究难以理论化; 后一类战略文化定义虽然可证伪, 但缺陷是战略文化被赋意太少, 达不到考察战略风格的目的。

      面对纷繁复杂的战略文化定义及其不断拓展的内涵, 我们应该选取何种定义或者如何重新界定战略文化呢? 笔者认为, 科学的战略文化概念应该满足三个标准: 第一, / 文化0内涵的界定要清晰而准确。因为对/文化0的理解是定义战略文化的基础与关键。第二, /战略0的内涵要适当, 以达到研究不同国家间战略风格差异的目的。为此, 我们要避免/ 战略0涵盖的内容过窄。第三, 为了实现研究的理论化, 所定义的战略文化应尽量能够被检验或被证伪。总之, 要想使战略文化成为一个有效的分析概念, 我们既要力避/战略文化0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杂烩, 又要防止/ 文化0与/战略0内涵的过窄而解释效力不足。

       根据以上标准, 笔者认为, 首先, 文化的核心应是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寓于并指导各种内隐的思维模式与外在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一经形成往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规定着人们的思维走向, 为人们认识和评价战略对象提供必要的思维观念和分析框架; 行为模式是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逻辑延伸和外在表现。其次, 战略文化概念中的/ 战略0应取大战略内涵, 其下统摄军事战略。这种界定将能较好地揭示国家战略选择的风格。最后, 为了满足第三条标准, 可借鉴江忆恩对战略文化的定义, 将文化中的行为模式改为行为偏向模式, 即从一种确定的行为结果改为多种可能的行为选项, 这些选项是先后排序的。在不同时期, 战略选项排序的变化可标识出战略行为偏向模式的改变。这样, 战略文化的变迁不仅在于某些战略思想内容的增加或减少, 而且还表现为战略行为偏向模式的改变。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可给/战略文化0下这样的定义: 所谓战略文化, 是指一套由国家战略决策体系内成员共享的、以稳定价值观为基础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偏向模式组成的复合体(见图1)。从内涵看,它包括战略价值观、战略思维模式和战略行为偏向模式三部分, 前两者是内隐的, 后者是外显的、优先排序的; 从作用范围看, 它包括国家安全战略层次与军事战略层次; 从承载的主体看, 包括精英人士和民众阶层; 从外在表现看, 包括国家战略思想和国家战略实践。此外, 定义中使用/ 思维模式0而非/思想模式0, 主要是突出战略文化是按一定方式进行理性认识的动态过程, 符合其变动性特征。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