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耽误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

来源: 2014-07-14 11:07:3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请客观冷静的分析下面的内容,不要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个题目有点吓人,但看完您就认同了!

首先强调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纯的不能再纯,土得掉渣的老中以及非常热爱祖国的老中,无论生活,工作中遇到诋毁中国的爷,我都会毫不犹豫的予以反驳和捍卫,以下观点,仅仅作为学术讨论,所以请不要上纲上线。

1.  中文的语音结构,影响了中国人创造思维的开发和发展

中国语言文化体系如果仅仅从文化研究角度来讲,确实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姿,但如果从运用和开发人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方面来说,没有一点点帮助,它让千年来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变得刻板,教条,没有创造力,潜意识里死板的遵循了对称,工整这一规律,极大的束缚了中国人左脑的开发,(老中右脑发达,语言逻辑性强)。给整个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带来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德,个人素质,个人创造,社会创造等等各方面极大的危害。而且随着现代中国人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强,中国的社会问题就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创造性思维越来越窄,联想思维越来越发达,而大部分中国人不但没有认识到这个误区,反而越来越沾沾自喜自己语言的发达, 大家或许发现了,网络的发达,在中国产生了更多地咬文嚼字,却对社会没有任何实质贡献的年轻人,常此下去,中国就真的变成一个没有任何创新,只有山寨的全世界最大的民族。 中国的语言结构,文字结构,逻辑性强,因此中文的联想性强,但创造性很差,英语,德语的语言和文字结构,属于创造性强,推理性很差。 语言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所以讲中文的联想性思维发达,但创造不出什么新的东西,因此我们总是在西方人发明一样新的东西后,我们可以横向的联想(也就是山寨)出不同的风格,希望以下内容让沉醉于我们博大精深,但对人类没有任何推动作用的语言的中国人了解这个观点。

最早的人类,思维产生语言,语言又反过来促进锻炼了思维,思维又同时促进语言的演化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由于中文独特的单字结构,词组的组成方式比较培养人的联想思维,所以老中的右脑语言区得到了锻炼,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脑就愈来愈发达,右脑得到发展锻炼,反过来又推动汉语言的进步和演化。因此中文的语言表达也越来越丰富。而讲英文的老美和讲德语的整个日耳曼语系的人,由于他们的语言不具有中文强大的表演艺术和游戏功能,无论单词还是表达方式,都比较单一,单词之间逻辑推理性不强,比较重抽象思维,因此他们的的左脑得到了锻炼,亦即大脑越来越发达,他们的语言从形成以来几乎没有什么太多的变化,但大脑发达的人,往往创造力就发达,他们不会有太多兴趣和能力去研究语言,他们的兴趣放在了空间想象创造方面,因此今天社会的一切,没有一样都是老中发明的。中国文字分量重于语言,中国文字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化的载体,还是一种游戏工具,古时候的文人豪客其实就是一帮玩文字游戏的主,现在国内网站那么发达,又在网上培养了一大批玩文字游戏的主,很简单的道理,一天到晚玩游戏的人是不是游戏思维特别发达。游戏思维更多的注重逻辑推理性。用游戏思维去制定某个社会制度,去研究某个自然或者社会学科,是不是特容易受游戏规则的局限,特容易偏好于研究游戏的文字规则,所以老中小脑发达,喜欢动小聪明,玩人,圆滑。就是这个道理。


2.  中国文字具有极强的表演艺术和游戏功能,这是别的任何语言不具备的功能

比如一篇文思非常优美的文章或者段落,一首工整,婉约的唐诗,一场煽动人心的演讲,这些作品,往往词藻华丽,啰嗦累赘,一会比喻,一会隐喻,一会排比,一会对称,甚至可意会,不可言传。整个作品下来,其实就是为了表达某个意思,但这篇作品,由于中国文字的丰富多彩,灵活贴切,富有内涵,往往变成了一幅表现作者,演讲者丰富的语言功底的艺术表演作品了,改变了她仅仅为了传达意思的基本面。

3. 中文侧重于锻炼人的联想思维。

汉语体系和西方语言体系最大的区别在于,汉语是独立的单字组成词组,成语,俚语,然后组成句子,形成文章。很多独立的汉字表音,也表型,那么就更加表意了。也就是说你可以完全没有见过这个字,可是你可以八九不离十的根据它的形体结构,据音或者据形地猜出这个字的意思,同样,一个你完全没有见过的成语,一副你从来没有见过的对联,很多时候你可以根据它的一半,猜对另一半,或者下联的意思。比如零敲碎打这个成语,我记得小时候做成语填字游戏,这个成语只有零敲上半部,但我真的就猜出碎打的下半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欢天喜地,心想事成,还有很多历史上着名的非常工整的对联等等(想不起了),其实仔细研究研究,你会发现他们的构成真的就是一种强烈的逻辑推理关系。无论是单字,单词,成语,唐诗宋词,诗赋乐,很多都具有强烈的逻辑推理关系。或者象火箭,汽车,手表,复印机,盲流,非常,惯例等等词汇,哪怕这些词汇你从来没有见过,但只要你有简单的中文常识,其实你可以推断出它们是什么意思。而英文,德文,法文,大多不具备这些功能,也就是说,无论新出现什么产物,中文几乎不需要创新新的基本单字或词汇,就能为这个新的事物排列组合出新的名字。但英文就不太可能,英文必须要通过字母的排列产生一个新的单词,因此这个新的单词和别的单词不太具有前后逻辑推理关系,这样,刚刚看到这个单词的人,就不可能用联想法猜出这个字面意思,只能根据整个句子天马行空的乱想。比如 火箭这个单词,中国人几乎都能在第一次看到这个词就能猜出意思,因为联想,推理出来的。英文里的rocket你能第一次猜出意思吗?,去掉et,rock 又完全不同意思了。而rocket变成rockery ,又变成假山的意思了。 想想,几千年来大家不停的讲这种语言,是不是中国人的整个逻辑推理思维会变得非常发达,而老外一天到晚都只能凭空乱猜测新的词汇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千年下来,他们的创造思维就会比老中发达。


中文表达意思的个体是单字,英文表达意思的基本个体是单词,单字是一个个的小方块,单词是长短不同的长条块,要想把一堆中文字和英文字母各自堆砌出金字塔形状,肯定中文字块比英文单词容易堆出来,这就像玩俄罗斯方块一样,英文结构其实就像俄罗斯方块,不规则,不好拼,如果把俄罗斯方块都变成中文一样的小正方块,每个人都是玩俄罗斯方块的高手了。因此中文的极度规则性和工整性比较没有创意,而长短不一的英文,它的组合反而比较有创意,毕竟锻炼人的空间想象能力。

中文语法里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是导致中国人联想思维发达的重要因素。

就单单看看排比和比喻两种修饰方法:
1.排比其实就是用一种语句递进的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就像上楼梯一样,一步一步渐趋渐进。其实这既是中文的特点,也是中文影响思维很重要的地方。它会让使用这样语言的人特别容易遵循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做事规律。其实就是一种逻辑推理的规律。
2.我们的语言也特别注重使用比喻句。也就是说有话不直说,喜欢引申,旁比,拐弯表达一个意思。这些比喻,其实也还是一种逻辑推理的关系。比喻和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之间并不会有太大的反差,但他们之间基本上也没有字面意思上直接的联系,但通过词组组合以后,再联想思维,是可以扯出关系的,因此应用比喻的人,需要用联想思维来引申出这个比喻,而听的人,更需要动用联想思维才能明白对方真正的含义。这样的表达方式多了,几千年来,是不是很锻炼老中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英文其实没有太多上述的表达方式,因此他们的语言决定了他们说话直,没有那么多拐弯抹角,没有那么多废话。比如,中文形容女人的美,我们可以说犹如沉鱼落雁般的美,或者闭月羞花,或者形容女孩的手是粉拳,香肩,酥胸,等等,仔细想想,这些形容,或者比喻,是需要我们去联想思维,才能最终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而英文里打死都不可能出现这样的语言。看似很美,确实很美,作为文学语言来研究,然人很陶醉,可最终还是表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意思 ,美。
试想,这样的语言,让古人终日花费时间,经历去研究,发展,是不是很误事,一点都不务实。千年下来,是不是我们的思维终日都沁淫在无尽的华美语言联想思维里。这样的语言太美了,太美的语言逻辑推理性强。所以老中的创造思维给埋没了。

还有,中文单个字体和语法结构,很容易让使用的人追求工整对称的效果。说起来朗朗上口,显得有条理,对称的美。但对称美是一种死板的美。不具跳跃性,冲击性,标新立异性。 就像对联。为什么宋词的意境比唐诗感觉好,因为他美在不对称,就像女孩的衣服,左右花色,点缀都对称美的话,这样的美看久了就了无生机,显得呆板,没有创造力,容易视觉疲劳,没有新颖,没有创造力,没有更多的想象空间。非常追求对称美的语言使用久了,会无形之中影响到我们做任何事的思路。中文喜欢词藻华丽,气势磅礴,工整对称,旁敲侧击,含沙射影,请想想,说久了,我们的思路是不是很容易受这样影响。所以老中喜欢好大喜功,工整庄严,思绪隐晦,含沙射影,点到为止,揣摩,推敲,指桑骂槐等等, 这些都是受语言的影响。
待续

中文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艺术,政治,民俗,公德,私德,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