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简单一句可说清的--改革前太左,有些政策限制了农民的积极性

中共为了发展工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收农业税, 当时是合理,57年始3面红旗,没经验,大食堂,大炼钢铁,虚报产量,是错的。农村一年4百斤毛粮,自家计划吃,刚够,大食堂,每人拼命吃,一年口粮几个月就光了,虽然很快发现改了,结果已成。3年灾害。粮食紧缺。反投机倒把,取消自由农贸市场。当时必要的。       62年后阶级斗争,过左,63年后竟挤明显好转,过左继续。统购统销是低价买低价销,对成市利,不利农村,不利节放农村多余生产力。中国农村很多地方土地并不适合农业,农村必须自己解决口粮,只能生产粮食,比如山东适合产花生,而自己解决口粮,只能生产粮食,全国缺花生。改革错误以为集体限制生产力,一刀切,借散公社,改革后许多农村富了,不是解散集体,而是自主自由了。1。农村生产力自由流到城市,流到国外。钱回流。2。生产自主销售自由,生产高价值产品,积极性高。而集体不单可作前两样,还可发展工业。华西街就是共同富裕例子。

没仔细想,可能有错,仅供讨论。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