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抗战言论年表,见持久战出处.(毛语录都是代笔,正常人凭什么认为毛写了论持久战?)

蒋氏抗战预言

蒋在1935年农历8月21日(公历9月21日)日记[中预测日军

  • (一)对中国思不战而屈。
  • (二)对华只能威胁分化,制造土匪汉奸,使之扰乱,而不能真用武力,以征服中国。
  • (三)最后用兵进攻。
  • (四)中国抵抗。
  • (五)受国际干涉引起世界大战。
  • (六)倭国内乱革命。
  • (七)倭寇失败当在十年之内。[2]

蒋介石预言抗日战争在十年之内,而中国抗战总长达八年,确在“十年之内”。蒋书下此文字之时为1935年9月21日,而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3],9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距蒋介石书下日记“十年之内”。

蒋氏抗战言论年表

1933年8月17日,蒋介石考虑四川为抗日根据地。日记:

大战未起之前,如何掩护准备,其惟经营西北与四川乎?[5]

1934年,《蒋介石日记》反复出现“专心建设西南”、“经营四川” 。

1935年2月,蒋在重庆演讲,称“四川应为复兴民族之根据地”。

1935年10月,蒋命参谋本部制定《国防大纲》。据徐永昌回忆:

蒋先生看定日本是用不战屈中国之手段,所以抱定战而不屈的对策。前时所以避战,是因为与敌为南北对峙之形势,实不足与敌持久,自川黔剿共后,与敌可以东西对抗,自能长期难之。只要上下团结,决可求得独立生存,虽战败到极点,亦不屈服。[6]

1936年6月,蒋与到访的英国财政专家李兹罗斯英语Frederick Leith-Ross会谈。此谈话及英方回忆录表明蒋对日本野心早有窥探,并对抗日战争预先打算。蒋计划在中国沿海正面战场决战,而以中国广大空间作持久战,并建立后方基地。而蒋发表此谈话时中国距1937年7月方爆发之七七事变尚有一年。日后蒋的计划得以验证实施,四川成为中国抗战后方,而当时的四川重庆市成为中国抗战时期陪都,而英美都有支援抗战。

當戰爭來臨時,我將在沿海地區做可能的最強烈的抵抗,然後逐步向內陸撤退,繼續抵抗。最後,我們將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維持一個自由中國,以待英美的參戰,共同抵抗侵略者。[7]

蒋并对英方表示:

對日抗戰是不能避免的。由 于中國的力量尚不足以擊退日本的進攻,我將儘量使之拖延。[8]

但时蒋的对日话题并未引起英方的足够兴趣。英方委派李兹罗斯访华,主业为参赞中国金融、建言币制改革,而对中日之争和日后走向乏有兴趣。英方最初亦采对日绥靖政策,不愿卷入。自此,中国国民党遂以“持久战”作对日作战总方针[9]

1936年12月,蒋命参谋部制订《民国廿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其中甲案载:

国军对恃强凌弱轻率暴进之敌军,应有坚决抵抗之意志,必胜之信念。虽守势作战,而随时应发挥攻击精神,挫败敌之企图,以达成国军之目的,于不得已,实行持久战,逐次消耗敌军战斗力,乘机转移攻势。[10]

1937年3月12日,蒋发表《敌人战略政略的实况和我军抗战获胜的要道》,言:

因为倭寇所恃的,是他的强横的兵力,我们要以逸待劳,以拙制巧,以坚毅持久的抗战,来消灭他的力量;倭寇所有的,是他侵略的骄气,我们就要以实击虚,以静制动,抵死拼战,来挫折他的士气。[11]

1937年3月12日,蒋又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传抗战“持久战”、“消耗战”之论点[12]

1937年3月20日,蒋以大本营大元帅名义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明文规定:

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13]

1937年12月19日,蒋在湖北武昌制订《军事委员会第三期作战计划》。计划规定“持久抗战”总原则下:

以面的抵抗对敌之点或线的夺取,使不能达速战速决之目的,而消耗疲惫之。[14]

该计划并做出了抗日“游击战”的指导[9]

1938年2月7日,蒋在武昌中枢纪念周演讲:

我们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本来战争的胜负,就是决定于空间与时间。我们有了敌人一时无法全部占领的广大土地,就此空间的条件,已足以制胜侵略的敌人。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15]

1938年,蒋批准《武汉会战作战方针及指导要领》及《武汉会战作战计划》,中有:

以自力更生持久战为目的,消耗敌之兵源及物质,使敌陷于困境,促其崩溃而指导作战。[1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