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象

本帖于 2015-01-30 09:44:00 时间, 由普通用户 lostalley 编辑

 

北京印象

 

 

上次来北京是3年前,这次初到的印象是神经蹦的更紧了,污染更重了,外地人更多了。住在王府井的万豪行政公寓,标准房很大,设施服务是五星级,性价比超好。北京这一阵高档酒店生意萧条,听说是因为反腐造成公款消费大减,生意下跌而民意升高,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堵车不象媒体渲染的那么糟,驾车人比上海人有耐心,行人比上海乱穿马路的要少,北人悠哉南人猴急的差异由此可见。地铁有15条线,覆盖市中心及周边住宅小区,很方便,只是播报站名有点啰嗦,比如下一站是换乘站,可换xxx号线,车门在左边开,请提前做好下车准备之类的多余周到,听多了有辱智商。上海地铁也有这个问题,比如播放不停的乘坐电梯,请抓好扶手,注意脚下安全干扰多于帮助的弱智提示,并且还是中英版。北京的地铁安检要比上海到位,包包不论大小一律取下透视检查,不象上海,遇到横的乘客拒不配合,安检人员佯装不见。

 

去了趟798,画廊少了,礼品店多了,十几年前初创期的质朴气息已荡然无存。改用共产党宣言里的一句名言:一个艺术化促销奢侈品的商业幽灵正在大山子一代徘徊。到南锣鼓巷时气温已升到盛夏水平,巷口拉客的三轮车夫吆喝声此起彼伏,闲逛老北京胡同的怀旧情被担心被宰的现实感替代。发小广告的外地愤青对我的拒绝还以鄙夷的眼神。还未进深巷,情绪已颓唐。青砖路沧桑依旧,两旁的高大老树被伪四合院小资店憋屈着朝天仰叹。有家酸奶店在玻璃门面上公然宣告:本店独此一家,其他都是仿冒。一辆拉着像是东南亚老华侨的三轮驶过,车夫压低嗓门说,我带你们去看薄熙来的官邸,他下台了现在也不知道是谁住,反正都是大官。我尾随着三轮走近一处看上去挺官气的四合院,掏出手机对着紧闭的红色大门连照了几张,亦真亦假,留作酒后茶余的谈资。

 

 

北京的5月干晴灰迷,昨天难得下起雨来,本来有点萎顿的精神也和空气一样清新起来,想起了久违的三里屯和短暂的酒醉邂逅。走出地铁站先看到兆龙饭店,以前来北京常住这,站在街对面看着大堂旋转门里进出不息的人流,脑子里悠然冒出唐后主李煜的辞: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也许因为是下午,加上下雨,此刻的三里屯人气不旺也不淡,国人夹老外的游客群在外国品牌连锁店中蛇行,现代风格的玻璃盒建筑被周边低矮街房里的酒吧餐馆镶边, 细雨莽莽里看上去象一幅洋人临摹的变味山水画。我要了杯星巴克,从80-90后中外潮男潮女中穿梭而过,在二楼露台拐角处坐下,凭栏俯瞰,眼前的三里屯越看越像华盛顿市中心改造后的唐人街。我二十几年前初到华盛顿时,唐人街里港台老移民和大陆新移民混处,餐馆洗衣杂货礼品店并存,脏乱而鲜活。对异国谋生的华侨,它是不思进取的思乡飞地;对主流社会,它是异国情调的活博物馆。时过境迁,北京的三里屯,华盛顿的唐人街,在太平洋两岸被全球化资本力量整合出一种新贵族美学-整洁有序,风格统一,带点一流医院高级病房的药水味。

 

几天来,老友指点迷津且盛情款待,遍吃四川驻京办安徽驻京办云南驻京办的省会级别餐馆。晚上回到酒店,电视正在放风靡国内的舌尖上的中国,油然想到美国近年来推崇健康饮食的一句来路不明但不容怀疑的口号:You are what you eat (你吃什么就什么样)。我不由在镜子里自视,感觉好像是比在美国时更中国脸些。

 

 

在长期的视频神交后,终于有幸与老友夫妇养的38猫宠物班正式见面,我激动之心溢于言表,我对这些动物朋友特别是狗的示爱方式在主人眼里都有点施虐之嫌。临走时,那张沾满动物毛的沙发上巴塞特犬多多正在午休,这个家庭中人与动物的主从秩序是颠倒的,这让我想起我法国前女友的德国迷你型腊肠狗诺蔚儿(这名字据说出自圣经,我没细究过)。我们同居了5年多,分手时很纠结折磨,但我没为此落过泪。后来,女友独居因上班不便就把诺蔚儿送给宠物收容所了。女友在电话里告诉我时,我当即哭出来了,女友说这样做比把诺蔚儿圈在家里要好(我事后分析有可能她潜意识里想让我自责内疚,她知道我很喜欢诺蔚儿,尽管开始我挺抵触,因为狗毛和偶尔排泄失控)。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伤感不已,拟人化地想象诺蔚儿的感受时尤其难过。这事让我对理智与情感,对两性关系,对人生,有了不同深度的认识。后来我还写了首名为诺蔚儿的英文小诗,收录于我自印自卖的英文诗集里,读过的美国朋友都误以为诺蔚儿是我的昔日情人。

 

我不爱唱歌,可到北京后,走在街上,站在地铁里,穿梭在人群中,心里会不由自主地反复哼唱北京颂歌里的那几句,北京啊北京,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障.........” 有次坐地铁2号线换乘13号线,要穿过很长的过道,我吹起北京颂歌,口哨声在午后有些空荡的地铁过道里回响,若隐若现的往事回忆如空中柳絮飘忽荡漾,小时候电影散场后夜归路上的惆怅和我异地重逢。

 

临走的那天,去酒店顶层的游泳池晨练,透过落地大玻璃窗依稀看到远处故宫被现代建筑群切割的轮廓线,太阳被雾霾染成温柔的暗红色可以直视,几只鸟儿出没云端,轻快地飞出我的视线。水拍池壁的回响和晨光折射下的波光粼粼产生海滩的幻觉 。窗外云块飞散,聚集,模糊,成型....... 我凝视许久,好像看到了一张老人阅尽沧桑的安详脸,看不出性别,是那种随处可见的脸,在清晨公园的遛鸟堆里,在菜市场的摩肩擦踵中,在黄昏胡同口的溜达后。

 

晚上6点回上海的飞机,无处想去,就在酒店门口咖啡座上叼根雪茄看人打发时间。走时把手机忘在桌上。飞机晚点,到了上海酒店已是午夜。次日吃完早餐想找人才发现手机丢了。赶紧打电话给北京万豪行政公寓,接电话的刘小姐轻声细语地让我过10分钟再打回来。等我忐忑不安地打过去,刘小姐说保安当天就把手机交到前台。我想一定是那个爱笑的河北小伙,他见我抽雪茄咳嗽就劝我戒了,我说这是以毒攻毒,他笑答,还是咱们农村老家好,山青水绿,没有雾霾这东西。 

 

出租车驶出王府井,加入长安街上不算太堵的车流,两旁的高楼象幻灯片缓缓闪过,东方广场,国贸,SoHo......驶近建国门立交桥时,古观象台在四周现代建筑的簇拥下显得孤独突兀,宛如西服胸口上的一枚兽骨别针。每次来北京坐出租车路过这,我的思维都会停下,好像与老友重逢一时找不到合适语言问候。几天前,老友带我去古观象台玩顺便见她的朋友。我们到时已是5点后,对外开放的大门已锁上,后期制作的两只古石狮怒目相向(西方把门的铜狮是横卧,中国的石狮则是蹲立,不同的材质和姿态传递不同的内涵)。走进旁边的拱形木圆门里看到的景象有些出人意料:高挑天花板下围坐着一桌信男信女在听法师讲禅。老友的朋友是做电视媒体的,能借住国宝级的古观象台想必不是等闲之辈,这种公私默契居然在近在咫尺的中南海眼皮底下实现,令我遐想中国之奇特。

 

 

在机场候机时翻看北京青年报,头版头条:北京的地下水下降12.83米,怀柔,平谷,昌平等地区地下水已近开采极限。下条:”150辆专职武装巡逻车正式上路,武装巡逻民警每人带7斤装备。我掩上报纸,机场上的各国飞机在风和日丽的沐浴下显得有点无所事事,广播里不断通知飞机误点和道歉。在这个星巴克咖啡取代老北京酸奶的速朽时代,从长计议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奢侈。

 

从瑞士坐夜车到意大利,清晨,背包旅游的我走出罗马火车站,一个露出极丰满乳房给怀中婴儿喂奶的吉普赛女人向我伸手乞讨,我心猿意马正犹豫着,突然感到裤兜里的皮夹被触动,上海多年挤公交车的阅历让我本能地意识到此乃行窃设套, 猛回首只见一小男孩迅速离去,吉普赛女人扭过妖身,姗姗挪向下一个目标。火车站出口的另一端,黑手党扮相的俩帅哥不时凑近身旁走过的单身女人低语着什么,头戴礼帽肩披风衣的那位脸上挂着电影里的经典风流表情。漠视,脸红,含情回眸,怒目而视,女人的各种反应让我看的着迷,直到月台人散站空,两人吹声口哨打个哈欠,怏怏离去。我才意识到他们不是接人,和陌生女子搭讪才是目的。后来我站在角斗士竞技场的看台上,遥想当年的残杀格斗,再回味罗马火车站的经历,突然袭来的感极而泣至今难忘。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北京的未来难以预料,曾经伟大的城市都已黯淡乃至衰亡。但我确定,如同罗马,北京有一种属于不朽之城的特殊气质,躯壳的变迁无关紧要。

 

 

2014517日,上海


所有跟帖: 

回复:北京印象 -窈窕lady- 给 窈窕lady 发送悄悄话 (80 bytes) () 05/23/2014 postreply 09:53:05

回复:北京印象 -shanghaimeimei- 给 shanghaimeimei 发送悄悄话 shanghaimeimei 的博客首页 (368 bytes) () 05/23/2014 postreply 21:17:44

非常喜欢这种风格的游记,刚刚从北京上海回来,深有感触。 -业余坐家- 给 业余坐家 发送悄悄话 业余坐家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24/2014 postreply 07:09:29

想念是因为文笔好。 我不再写得出, 就不再想念。 -闲磕牙- 给 闲磕牙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5/24/2014 postreply 12:40:45

上海浦东机场服务比北京好.上海找路比北京方便. -心旷神怡- 给 心旷神怡 发送悄悄话 心旷神怡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25/2014 postreply 11:43:2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