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去美国,骂美国,用毛泽东思想改造美国。
不入虎穴,焉得虎崽。
有人把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说成是赴鸿门宴。不对,对手比霸王差远了。
俗话说,千里摆长筵,没有不散的席。也就是说,无论一场酒席吃多长时间,总有吃完的时候。但任何事情总会有例外,历史上就有那么一场酒席,吃了两千年,还不能说就散了,可能还要长期吃下去。这场酒席,就是著名的鸿门宴。
《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因最为刻画传神,成了《史记》之最为精彩的篇章。自古以来,人们对鸿门宴的结局,即项羽最终没有在这个饭局上杀了刘邦一事,就发生了无数争执。
鸿门宴乃一千古旧案,自古以来就有了大致不差的结论。
鸿门宴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绝大多数人认定刘邦是个该死的无赖大坏蛋,而项羽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英雄与坏蛋当然不能共存,于是,英雄应该杀了坏蛋,而英雄没杀坏蛋,最终让坏蛋给逼死,就长使众生泪满襟了。
实际上,英雄也罢,坏蛋也罢,跟鸿门宴本身都没什么关系。那什么跟鸿门宴本身有关系呢?答曰:应该是鸿门宴是怎么吃起来的。这才是鸿门宴的核心。
宋人胡寅将鸿门宴的发生归之于沛公部的左司马曹无伤,其在《致堂读史管见》卷二说:“鸿门之隙,自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为之。”古人持此论者颇多,好像没有曹无伤就不会有鸿门宴了。这也太抬举曹无伤了。根据事情的过程可以看出,其实无论有没有曹无伤,刘项二人都注定会有一番交涉,即使没有鸿门宴,也必然会有黑门宴或黄门宴,反正这一顿酒是省不掉的。自古以来,很多事情就是在酒桌上解决的或决定的。毕竟酒桌是最佳的办公地点嘛。我们今天也不知道有多少重要的任命是在酒席间完成的,人们可能会认为是腐败,殊不知,在酒桌上办公,这正是从我们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东西,即使是刘项两位大英雄,也未能免俗。如果硬要 说酒桌之上有腐败,也未尝不可,但那些个主要腐败过程也是主要发生在酒席以外,而到了酒席之上,已没剩下多少可腐败的内容了。
鸿门宴之前刘邦率先灭秦,占领了秦的关中之地,并享有在关中称王的权利,但他手下只有十万人马;项羽消灭了秦军野战主力,掌握了反秦联军的指挥权,拥众四十万,而且是刘邦的上级。这里,刘邦的功劳大,项羽的势力强。在我们后人看来,项羽破秦主力,其盖世奇功任何人都比不了。如果依当时的看法,可能刘邦的功劳还更大一点,因为毕竟是由他完成了对秦的最后一击,完成了推翻嬴家王朝的壮举,当然非同小可。而且在解放全中国的过程中,经刘邦之手解放的面积较其他任何人都大的多。虽然刘邦所处的地位有利,但项羽的势力太强。如果项羽认可了刘邦应有的权利,则不可能有什么鸿门宴了。但项羽显然不会接受这个现状,而当时的所有人,包括刘邦本人在内,也都意识到项羽不会接受这个现状。
刘邦的胜利来得太突然,可能他在战斗的期间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当这个胜利成为现实时,他突然发现他将由一个普通的楚国方面军统帅,一跃而成为一个君王,而且是强大的秦王,真是喜从天降,能不得意忘形吗?但他的这个喜悦还没有持续多久,就立即清醒地发现,这个他即将到手的这个胜利果实,未必就那么牢不可破,没准会有人不遵守游戏规则,来抢夺胜利果实。起先楚怀王只是约定了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但并没有规定一旦有谁不遵守这个规则将如何如何。事后看,楚怀王定下的游戏规则是相当不完善的,是不是给那个著名的号令加上个后缀——如“任何人都不得违反”,如果有人胆敢违反,就全党共讨之、全国共诛之之类恫吓之词,会不会更好一些?没有发生过的事,也不便妄测。尤其是在实力为王的情况下,有实力的一方哪里会那么老实地遵守与实力不合的事先约定呢?
刘邦得到了王关中权利之后不久,便经人提醒,他的这个权利并没有什么保证。有人说沛公曰:
“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高祖本纪》
此时的刘邦还没从胜利的喜悦中过足狂欢的老瘾,陡然发现自己面临如此前景,当然也吓坏了。怎么办呢?他只得按建言者的提议去做,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这个保证。
以上记载提供了一个历史场面,根据日后的情况来看,这个场面里有一个细节令人不解,即刘邦对项羽方面的情况知之甚详,而项羽似乎对刘邦的情况知之甚少。刘邦知道章邯已被立为雍王,项羽却不知道刘邦已灭秦了。如果项羽知道,可能那场大屠杀就用不着了。
按说有楚怀王的事先约定,就不应该有什么争执,或者即使有争执,在楚怀王约定的前提下,也可以予以化解。但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现实生活中,早先说好的事,到后来修来改去的事实在是太多了。楚怀王约定时,还没有形成超级武装集团。到了形成项羽超级武装集团后,人多枪多拳头硬的一方就有修改游戏规则的要求,必然会置楚怀王的约定于不顾。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拳头硬的是大哥,说得就是这个理。何况项羽根本不像人们以为的那么蠢,他早早地就为日后可能出现的风波埋下了伏笔——上年七月章邯刚刚投降,项羽当即立章邯为雍王。按当时的通行模式,项羽的这一举措是受到广泛认同的。当时流行共奉共尊,只要不是私下授受,就算是被广泛认可,这个模式就是诸侯相王模式。此举算是项羽布下了先手,以此为由头,就可以制衡楚怀王的事先约定。楚怀王有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号令,项羽有封章邯为雍王的事实在先。难道楚怀王的号令就非得遵守,项羽的举措就如同放屁?肯定不能这样。于是就有了争端,有了闹事的由头。一旦有了事端,要么就打,要么就谈。到了鸿门宴这个历史关口,恰恰是打有打的理由,谈有谈的机缘。最终择何而行,还是要看事态发展而定。
刘邦、项羽,一个要维权,一个要毁约,他们起争执的焦点只有一个,即楚怀王的决战号令——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楚怀王发动的对秦决战是在最艰难的时期作出的最为大胆的决策。因为这个时期的楚国是自陈胜以来最弱的时期。不仅弱于陈胜时期,也弱于项梁时期,而且还因为项梁新败,楚人的士气正极度低迷着呢。在这个困难时期作出决战的决策是要有相当胆略的。
比如某一天,中国体育界的领导下达了一个战斗悬赏令,中国足球队的谁打败了巴西队,就给予巨额奖赏。可能人们听了也只能笑笑,谁也不敢想象能打败巴西队,也就根本不会去想奖金发下来后究竟如何分配才算公平。为什么不去想,难道不想发笔横财吗?不是不想发财,确实是因为这基本上是一个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岂料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居然就发生了,中国队赢下了比赛,一比零,而进球的这个人就是刘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