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章1893年7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新都县泰兴场(今成都市新都区泰兴街道),父王文焕,母邱氏,世居场镇,以经营小商业为生,家境窘迫。王铭章年幼时双亲便相继病逝,遗有王铭章兄妹三人,生活拮据。因王铭章从小便机敏过人,其家人惜其才智,便出钱资助,于1898年将王铭章供入泰兴场初级小学就读。
1905年,王铭章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新都县立高等小学,并且名列榜首,经由其叔祖父王心田资助,王铭章得以顺利就学。
1909年毕业后,王铭章考入成都四川陆军小学堂第五期,选择了从军的道路。
1911年秋,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同盟会乘机组织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并随即包围成都,年仅18岁尚未毕业的王铭章加入了同志军,投身革命之中。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王铭章与四川陆军小学堂第四、第五期的百余名同学,反对四川军政府改组小学堂未果,愤然离校前往南京。
二次革命中,王铭章参与了由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英士指挥的进攻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战斗。二次革命失败后,王铭章返川,就读于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并于1914年毕业,分配至川军第二师刘存厚部供职,初任见习排长,后升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
==============
抗日战争爆发后,川军响应抗战出川抗日,活跃在晋东、鲁南一带。
1938年初,第四十一军第122师长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3月14日,日军以第10联队以3000人左右的兵力进攻藤县,当时藤县守军除122师的三个团与124师一个旅约7000人的兵力驻守。王铭章决定将兵力部属在城内与日军进行肉搏争取时间。在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殉职。滕县的死守为中国军队完成战略合围争取了宝贵时间,让台儿庄大捷得以实现。
1938年3月30日,蒋介石为王铭章殉国致电李宗仁,全文如下:
李司令长官勋鉴;王故师长铭章,力战殉国,达成任务。缅怀壮烈,悼惜殊深。准给特恤一万二千元,转请国府特予褒扬,追赠陆军上将,由军委会依上将例给恤,并将生平事绩宣付史馆,以奖矜惜,而慰忠勇。
中 正
1938年4月6日,国民政府特令褒扬王铭章,追赠陆军上将,令曰:
陆军第一百二十二师师长王铭章,赋性刚毅,志行忠贞,此次于滕县之役,苦守要区,逾三昼夜,卒待援军到达,阵线得以巩固,不幸殊勋甫建,以率部奋力巷战,竟尔殉职,缅怀壮烈,悼惜殊深,应予特令褒扬,追赠陆军上将,交军事委员会从优议恤,并将生平事绩存备宣付史馆,用彰忠勋,以资矜式。
此令
毛泽东、吴玉章、董必武送了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朱德、彭德怀、周恩来联名撰赠挽联:“一旅守孤城,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真是炎黄子孙,流芳青史;万人兴义愤,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将使沦亡大地,复兴中华。”
1938年6月15日,成都八万多人到牛市口迎接亡灵,8月30日将忠骨运至新都安葬。次日在新都举行数万人公祭,数架飞机在空中散发宣传他事迹的传单。事后在成都少城公园铸造了将军骑马铜像,表达了四川人民对抗日英雄的崇敬。
====================
王铭章后人际遇
王铭章有正侧二妻,大夫人周华裕,二夫人叶亚华,育有多名子女,后共长成三子一女。长子王道鸿,次子王道义,三子王道纲,小女儿王道洁。1949年王道鸿,王道义,王道洁留在大陆,历经诸多磨难。三子王道纲与母亲叶亚华前往台湾生活多年,2005年,年近百岁的叶亚华女士和儿子王道纲(黄埔军校25期)叶落归根,定居四川成都。嫡长子王道鸿在1940年代与原国民革命军24军参谋长陆军少将汪云翔(号紫渊)长女汪慧仙成亲,1948年诞下一子王德明。王道鸿50年代下放阿坝州南坪县教书。 1950年代汪慧仙因伤寒不治去世后,幼子王德明孤苦无依,由外婆汪云翔遗孀樊镜容女士抚养成人。70年代王道鸿结束下放返回成都,后去世。
1984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铭章为革命烈士;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对其遗属颁发了烈士证书。2009年16日是滕县保卫战71周年,王铭章的子孙以及儿媳一行14人来到大邑县建川博物馆,代表王铭章98岁高龄的遗孀叶亚华向博物馆捐赠了7块从台湾带回来的词匾,其中3块有蒋介石的亲笔题词,分别书写“民族光荣”、“死重泰山”、“烈比睢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