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代,中国各大银行的银行卡,在农业银行的ATM机上不能用,因为各大银行之间的ATM网络是没有联网的,他们互相竞争,没有合作。
直到1997年,西北农林大学一位一年级硕士生,总结报纸上那些零零碎碎的信用卡新闻和评论,连续发表三篇文章,为中国银行卡业务总结出一条新战略:“联合共建”。 这位硕士研究生的名字就是“温民能”。温民能是银行卡发展战略研究的开创者。
温民能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中国信用卡:路在何方》,发表在《金融时报》1997年2月的一期上。
第二篇文章,《统筹规划 联合共建——中国信用卡发展战略选择》,发表在《当代经济科学》1997年年底的增刊上。《当代经济科学》是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经济类核心期刊。
第三篇文章,《中国信用卡发展战略》,发表在《经济管理》1998年第4期“经济管理新论”专版上。《经济管理》是经济类核心期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主办。
那个时候,银行卡不叫银行卡,还在沿用“信用卡”这个称谓,或叫“借记卡”,就是只能存钱取钱的卡,不能透支。1999年的时候,我持有的一张招商银行借记卡“一卡通”添加了 小额透支 的功能。不管借记卡还是信用卡,只要是银行发行的,后来统称为“银行卡”。
2002年3月,由85家中国的金融机构共同发起,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 “中国银联” 宣布成立,总部设在上海。
全国18个银行卡中心的资产作为出资,评估后的净资产为6.7亿元,部分发起人单位现金出资9.8亿元,中国银联成立时的总资本为16.5亿元。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和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分别投入0.9亿元。
从此,中国实现了各银行间的银行卡跨行联网,实现了银行卡在全中国范围内的联网通用,实现了中国所有银行的共赢。
2002年9月—2002年12月,被科技日报社聘为编辑记者,在《科技日报》的《金融专刊》做采访和编辑工作。围绕着金融企业怎样更好的为科技企业、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研单位提供融资服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更好的发展,商业银行推出更多的高科技金融产品,采访了一些专家学者和银行官员。
2003年初,温民能已经在《科技日报》“金融专刊”担任编辑兼记者,在《科技日报》1月24日的“金融专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银行卡飞速发展》,盛赞中国银行卡的发展趋势。
2012年度审计报告显示,中国银联的总资产已经达到253.5亿,十年增长十多倍,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奇迹,也同时证明温民能“联合共建”战略是一个成功的战略研究案例。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学术研究的基本素质,不管学历高低,不管地位高低,是否能解决问题,就是个能力高低的问题。
硕士生也能创造奇迹
1996年9月底,温民能辞去 苏州吴中区 东山中学 的语文教师工作,国庆节回到陕西,进入杨凌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贸学院,开始攻读硕士学位。当时,学院的名称还是“西北农业大学 经贸学院”。
这一切都源于温德能。温德能先在西北农业大学,读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有一次,温民能的大哥 温波能 从西安去 西北农业大学看望温德能,就喜欢上了这个大学城,随后就考上了西北农业大学 经贸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投资方向 的博士生。
温波能打电话,叫温民能去西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攻读在职硕士学位,温民能才辞去了苏州东山中学的教师工作,全职学习,自费攻读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硕士学位,专攻农村金融货币银行学方向。
温民能的指导老师,是担任经贸学院副院长的副教授杨生斌。杨生斌同时还指导刘明彦、吕德红等几位在职硕士生。
在所有课程中,温民能最喜欢王征兵老师的一门选修课:农村发展战略。王征兵老师不光讲战略,还讲对策,解决实际问题,不是高谈阔论。
温民能很快就悄然开始钻研起多个战略发展理论,比如信用卡发展战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温民能在攻读农学硕士学位期间,除发表了3篇关于信用卡(银行卡)的文章之外,还发表了另外两篇文章: 就研究的水平和公开发表六篇论文的影响力看,在学校数千名研究生中当属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