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雾霾治理的几点建议

对中国雾霾治理的几点建议


 


最近中国最大的话题是雾霾,连拉萨也雾霾了。三周前在国内调试环保设备SNCR 除氮系统正碰上全国空气污染第一的城市PM2.5500。市委书记、市长一声令下, 被他们认定的污染工业立即停产,可怜我设备调到一半,被迫停止。看来中国长官意志下的管理体制还是四个字:简单粗暴。至今我不明白什么是他们下令停产的基础?整个领导层对于雾霾的成因没有任何概念、数据就认定导致雾霾的都是重工业,特别是水泥、钢铁和化工企业造成的。只要把这些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停下来,雾霾就能解决。过去八路军打仗,叫不见鬼子不挂弦。我们现在的指挥官,连敌人在那儿都不知道,就吹冲锋号。老百姓在媒体和领导的诱导误导乱导下,也深信雾霾就是这些企业造成的。中国人不太相信统计数据,既不做统计也不信统计,国家统计局辛苦作出的数据根本没有人信。相对美国统计数据是基础,无论娱乐体育到科学研究、政治选举到吃饭购物都有非常详细的统计数据。从这点上看中国是感性国家,美国是理性国家。 国内大家常说我们感觉是怎样怎样、我们感觉就是这样的。如果美国人讨论,他一定会问你,结论是怎么来的,有数据吗。既然中国没有统计数据,我就用美国的数据和我自己对中国社会的认知来讨论一下中国雾霾的成因。 下图由美国环保署统计出来的空气污染的原因:



根据美国环保署的统计:空气污染是由五大部分组成。其中 交通占46% 燃烧占29%,工业占16%,垃圾占2%,其它占7% 美国和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空气污染的组成百分比也肯定不同。但可以肯定,工业只占空气污染的一小部分。中国工业对空气污染的贡献可能会比美国高一些,但是不可能超出30% 因为环保界有共识:已知或可控污染源占空气污染的30% Point Pollution,不可控或未知 污染源(Non – Point Pollution)对空气污染的贡献占70% 。即如果所有的可控污染源都是工业,那么工业对空气污染的贡献最多是30% 中国存在着大量的家庭工厂、小作坊,这些都可以归类为不可控污染源。 也就是说中国大型工业对空气污染的贡献,要比人们想象的小得多。前面那些市委书记和市长作出的停产防雾霾的决定完全是无的放矢。领导们根据惯性思维、自己的感受,毫无科学知识没有统计数字为基础信息而任意作决定,这对社会和国民经济没有任何好处,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根据中国的社会发展形态,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结合本人多年的经验和美国的统计数据,我中国对空气污染(特别是雾霾)的污染源的分类大致如下:


工业:                 15   20% (如果只算有规模的工业,这个百分比会更小)


交通:                 30   40%


垃圾:                 5 10%


取暖做饭:        20  30%


其它:                 10 20%  (其它在这里的主要成分,我认为是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个人行为,中国人要学会管闲事,对于公共的部分要有归属感)


未知:                 2%


希望国务院和环保部尽快组织人力对污染源和成因作出一个相对准确的统计。


根据本人多年的环保工作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我对于中国雾霾的治理有下面几个建议:


1. 执法公平 - 中国现行的环保指标是合乎国情的,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保的指标也在不停的调整。 关键不是指标定得多高多好而在于是否人人都遵守这个指标。执法不公平造成了环保设备形同虚设。如果执法公平,按现有的国家排放标准,中国不需要增加投入,就可以将空气污染(雾霾)减少30%.  


2. 环保宣传 中国雾霾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个人行为造成的。 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给环境污染提供了基础,个人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加速了中国环境的恶化。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对环境污染及雾霾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中华文化中对于进补的过分宣传,造成养殖业的畸形发展(如南方大力养殖甲鱼),对雾霾的贡献比水泥厂、钢厂大得多。中国的宣传部门是全世界最有效率的部门。建议中国成立环保宣传工作委员会,把环保宣传作为一项“群众运动”长期的进行下去。 管闲事,全民监管不环保的行为。简单生活,不强调进补,随手捡起别人的垃圾等等。如果中国每天的个人行为环保一点点,对雾霾就会有巨大的改善。世界各地的经验表明规范个人的日常环保行为可以减少20%的环境污染。


3. 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 - 空气污染中,机动车尾气排放所占的比例很高。美国洛杉矶是最典型的例子。 中国汽车限购,限号行驶不仅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也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但这似乎都没有减少人们对汽车的热爱。中国应该立即提高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提高到美国加州的排放标准。我估计现有中国路上行驶的车辆有70%不合格。如果以此合理公平执法, 现有行驶的机动车,短时间内会有大幅下降。机动车数量的减少 ,对改善雾霾可以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治理污染没有灵丹妙方。雾霾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得到改善。 公平执法、个人环保意识和公共道德,加上科学方法和管理是治理环境污染的不二法则。 治理环境污染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