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作于1959年6月,1959年也就是“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一年。



 


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作于1959年6月,1959年也就是“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一年。
毛泽东写诗之后一个月,1959年7月中共中央就在庐山召开政治局会议。
彭德怀与毛泽东是小同乡,1898年10月24日,彭德怀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石潭镇乌石寨彭家围子,石潭镇与韶山同属湖南湘潭县(现在湘潭县升级为湘潭市),同一年,1959年,彭德怀也回家乡,湘潭县石潭镇,毛泽东到韶山看到的是“喜看稻菽千重浪”,彭德怀到石潭看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石潭与韶山同属一个县,怎么可能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两个人的行程也大致相同,从北京到湘潭,从湘潭再到庐山,所见所闻也应该一致才对,然而毛诗所述,与彭德怀所见所闻却大相径庭,于是一个月后的庐山政治局会议,就有了彭德怀上《万言书》的一幕。
上书的结果,可想而知,“万言书”怎敌“一言堂”?彭德怀罢官。
1965年9月11日,毛泽东要彭真代表中央找彭德怀谈话,说中央决定他去西南工作,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总指挥。彭德怀表示,我是共产党员,应该服从党的分配,但我犯了错误,说话没有人听,对工业也是外行,还是希望去农村作调查。23日,毛泽东亲自找彭德怀谈话,刘少奇、邓小平、彭真也在座。毛泽东说:“彭德怀去西南,这是党的政策,如有人不同意时,要他同我来谈。我过去反对彭德怀是积极的,现在要支持他也是真心诚意的。”“对老彭的看法应当是一分为二,我自己也是这样”。毛泽东对彭德怀说:“也许真理在你那边。”(http://bbs.tiexue.net/post2_2559626_1.html
再看诗中的“喜看稻菽千重浪”农村景象,毛泽东如果看到,彭德怀也应该看到,彭德怀看到,就不应该上《万言书》,再联系到1965年,毛泽东对彭德怀说:“也许真理在你那边。”,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喜看稻菽千重浪”是诗人臆想的假象,也就是说,丰收是假,歉收是真。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是把喪事当喜事办。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