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父母之爱的误区 (8) 教育孩子 “追求成功”的误区

                                   


“成功的概念是指在事业上、学术上取得成就。追求成功的理念和行动并没有任何不妥。然而,追求成功的动机决定着成功之后的结果。一个没有得到正常发展的、被压伤了的童年,以实践孝心、追求物质为动机的成功,是导致那些倒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或者攀上事业最高峰的人出现病态的结果。


中国的父母似乎比世界上其他的父母,有着更加强烈的欲望看到孩子成功。为了达到让孩子成功,中国父母不惜辛辛苦苦工作,牺牲自己,甘愿为儿女当牛做马可谓是呕心沥血,历尽艰辛。同时,父母也施展出千奇百怪的、往往令西方人不可思议的招数。尽管如此,许多父母相信,为了孩子,这样做值得;是在表达对孩子的爱。他们称之为天职 


为了让孩子成功,父母们常常会从幼儿园开始,对孩子进行各种教育。除了完成学校的正常功课外,父母还为孩子安排了名目繁多的校外功课和活动,包括汉语,英语、数学,绘画,舞蹈,体操等等。孩子的学习似在添鸭子,强行灌食长胖,以便可以上市。当然,加强课外学习确有益处,可是孩子们需要有没有压力的时候。他们需要轻松,玩耍,自我思考,自我组合,自我恢复。否则,他们就象用光了的电池。

不过,大多数中国的孩子所受教育的方法是强调戒律。孩子们学习做什么事都要先得到批准,否则不能做。父母相信,如果儿女听话、顺服,即教育成功。这种方法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孩子所受的教育是核实对与不对,而非自己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笑话,说两个小学生有考了九十九分。美国的孩子回到家拿成绩单给家长看。家长看了以后,对孩子又是抱又是亲,笑眯眯地对孩子说:你真了不起!中国的孩子回到家拿成绩单给家长看。家长严厉地问孩子:那一分是怎么丢的?强调戒律的的教育,使得孩子们就象是关在笼子里的小禽,待到放他到外面去,他决不会鸣,也不会跳跃
(鲁迅)

孟母三迁的故事常被人们引用来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典范。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三次搬家。后人效法孟母的做法固然有效,但是没有考量到几个因素:第一,搬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不提搬家对孩子是一个很大的心理压力,往好学区搬家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第二,孩子成绩上去了,是因为孩子对读书有兴趣?还是因为害怕?动机不同,最后的结果可以看似相同,但内容完全不一样。比如两个人都考到大学,第一个人特别喜爱自己的专业,但第二个人心里记着,我父母送我来读书不容易,我一定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这样,第一人享受了读书的乐趣;但读书对于第二个人而言,就成了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这会直接影响到他的生活质量,他的焦虑、对完美的追求、缺乏耐心,以及负疚感等其他负面情绪,往往成为他最终失败的心理因素。

有一位现代版的孟母,为了让她的孩子学习成绩拿到名次,硬是卖了房子,在一个好的学区租了一个小公寓。这样她的孩子得以进入好学校。但是,她却没有考虑,第一,孩子生活在一个家庭暴力的环境里,经常看着父亲经常酗酒,打老婆;看着妈妈伤心流泪抱怨连连,孩子不仅要安慰母亲,还担当了父母间的外交大使,整天寻思着如何让父母不要离婚,哪有心思读书?第二,母亲没有正常收入,家里经济拮据,难以应付高昂的房租,母亲的焦虑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第三,好学区、好学校人才济济,竞争力强,有钱人更不乏其数。这就更增加了孩子本来已经非常焦虑的心情,孩子怎么会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呢?妈妈只看到孩子每天埋头苦读,但是却不晓得,孩子学习的劲头,并非因为对学习有兴趣,而是对妈妈一片苦心的责任,被成功驱使的动力。或许孩子的成绩会上升,但孩子隐藏的各种负面的心理因素,总有一天会发作给妈妈看!

当会弹钢琴在中国成为上流社会人士的标志时,中国的父母亲便一窝蜂地强迫自己的孩子学钢琴。有一篇文章描写了学钢琴的孩子的生活:一把尺子、一张凳子、一张怒气冲冲的脸,只要是学过钢琴的人,哪个不熟悉这样的画面?[1] 一个十三岁的女孩丁琪,在舒曼杯钢琴大赛中获得四项冠军,她在得奖感言中说:感谢父亲的四百记耳光。另外一位成功的钢琴家赵胤胤说道:我自打三岁开始,除了睡觉意外,都做着同样一件事情,一直做了三十多年。我相信是你也说不清楚,你到底是喜爱还是不喜爱钢琴。这篇文章写到:在中国,每一个立志成为钢琴演奏家的琴童背后,都有一段血泪和抗争交织的成长史。
 
曾经有一位美国的钢琴教授应邀到中国的音乐学校作交流。校方安排了音乐学院最好的学生演奏给他听。这位教授听完之后,校方负责接待他的人问他:你觉得我们的学生演奏水平如何?这位教授回答:学生们的技术水平都很高;但是,他们的音乐里面没有生命。这些学生成了,但没有成 


提醒孩子不是最好的,也被视为很好的育儿手段。《养心教育》的作者强调,告诉孩子他是最棒的,对孩子有害。因为这样的话,孩子就不会谦虚,对自己就不会有清醒的认识,将来也不会接受失败。

一位年轻女性撰文,谈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我的母亲是一位知识女性。我在是一个南方女孩,刚到北京的时候,由于口音以及个子矮小,最初几个月,没有一天不是哭着从学校回家。有一次,我在饭桌上泣不成声,我母亲瞟了我一眼,问了一个我那个岁数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孩子只欺负你,却不欺别人?¢ 这个问题伴随了我整个成长----无论我受了什么委屈,无论我得到多么不公平的待遇,我永远先问自己:为什么是你不是别人?有没有你自己的问题?母亲坚持认为要告诉孩子真相---你不是最优秀的,你不是最好的,这个世界有比你更强的人我常常想,这是母亲的另类教育吧?这个另类教育的结果,是她一生都在为自信挣扎。

中国父母渴望子女追求成功有两个原因:内在的原因与外在的影响。

        “内在原因来自与公元六世纪的儒家哲学。一方面,儒家教导人们学问高低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令许多中国人相信他们的孩子应该追求尽可能多的教育,取得在所学专业中最高的学位。这是以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价值为基层的。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中,只有获得最高的学位,才能得到足够的尊贵、尊敬,进入主流社会。因此,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能力、精力、志向、志愿,强迫孩子努力学习。另一方面,中国的孝文化鼓励光宗耀祖是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成功就意味着给父母挣光;失败就是给父母丢脸。这种教育往往使得儿女要等到成功才可以荣归故里,不然就没脸见家乡父老

在这些思想的主导下,父母给孩子灌输的是害怕。比如父母常常对孩子说:你要是不努力,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考不到一流大学,你的一生就玩了。”“看见没有?你若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向那个人一样给人家当保姆!这样他们会被压力、焦虑、强迫性责任感、负疚、害怕等所驱使着努力往上奋斗。

外在原因是受到国外成功思想的影响,但对其思想又缺乏真正的的了解。近年来,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心理学(Abraham Maslow)在中国受到热捧。最大的原因,就是人们希望能够通过学习马氏理论来实现自我。

马斯洛的理论始于六十年代。当时,许多美国中产阶级物质丰富,精神空虚。他们只考虑未来,不考虑过去。有些性格心理学家不满意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总是针对性格有病的人,于是马斯洛提出了对性格健康的人的心理理论。其主要内容是说,人首先需要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包括食物、水和睡觉;之后人会需要安全感、爱、所属感和自信心;最后,当这两项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人会朝最高层次努力,即实现自我。

马氏理论在国外流行一阵子之后,受到来自其他心理学流派的挑战。批评家认为,马氏的理论既含糊又主观,没有考量人性恶的一面。而且,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关注的内容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一面,比如,爱、希望、创造力、价值观、生活的意义、个人成长以及个人满足等。利诺伊州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纳(ED Diner)于2005年至2010年之间,在一百五十五个国家测试了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发现有些方面与马氏理论一致,有些方面存在极大差异。马氏理论的几个层次是全球性的,但是这几个层次的次序,跟人对生活的满足感没有什么关系。比如在一些贫穷国家或地区,人们连第一个层次的要求都无法到达,可是那里的人却非常幸福和快乐。

马氏理论在中国被忽视和误导的方面是对自我实现的理解。马斯洛研究了一些心理健康、有创建性的人和他们的生活,这些人包括美国历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托马斯杰弗森,以及埃里诺罗斯福等人。马斯洛发现这些人都有共同的特点,比如自我意识强、接受自己、性格开放、有活力、有爱心、不受别人意见左右。马斯洛本人用内在的这个词来描述他们要实现自我的动机。这些人都有自己坚定不移的信仰---他们的价值系统和自我概念来自基督教信仰。所以他们对自我概念的理解也不一样;对实现自我的动机也不一样。追求成功对他们来说,是内在的自我一种自由的、有创造性的表达方式;他们有一个清晰的人生目标,这个目标就是爱。爱引导着他们追求成功。

本卡森医生(Ben Carson)是当今美国一位实现了自我的人。他的母亲也算得上是一个美式孟母。不过这位美式孟母既没有搬家,也没有采取任何方式,让儿子因为心存害怕将来成为废人而发奋图强。

卡森医生是个黑人,由他的单亲妈妈养大。小时候他家里经济十分拮据,住在一个贫穷的、治安不好的黑人区。他的妈妈没有读过几年书,也没有钱搬家。她经常带儿子一起去教堂。像马斯洛研究的那些健康人一样,卡森在教堂里学习什么是人性、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学到信心、仁慈、关爱、谦卑等等,渐渐地,卡森从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到后来成为好学生,进入医学院,并在三十三岁那年,成为约翰霍普斯金医院(John Hopkins Hospital)神经外科儿科主任。他因为成功实施连体婴儿分离手术,成为美国前二十名的医生。他的外科技术革新了美国神经外科领域。卡森医生也是美国各族裔、各年龄人,尤其是儿童的典范。他和他的妻子创办了卡森奖学金,帮助儿童读书。 


中国人内在的价值观念是什么?光宗耀祖、物质追求成为许多中国人可望成功的动力。所以,马斯洛理论关于内在的因素实现自我对有些中国人是一个挑战:而且,中国人经历过太多的心理创伤,以至于不少中国人产生偏执的性格特征,过度地敏感和防卫。一提及爱、希望、生活的意义等词汇,就会突然变得警觉起来,启动了心理学家叫做精神防卫的系统,生怕跟宗教扯上关系,这样让自己失去认识世界和发展自己的机会。


当人依靠外在的因素,作为追求和实现最高层次的动机时,害怕失败就成为必然的心理状态。假如本卡森医生这样想:我妈活得这么艰难还供我读书,希望我成名;所以我一定要出人头地,让我母亲过上好日子,否则我对不起她。设想他还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吗?早期的心理分析师奥托阮可(Otto Rank)认为,当人对生活存在着害怕的时候,很难真正实现自我。 因为这种心理不可能有内在的力量,让人自由地、有创造性地表达自己;以爱为动力和目标;不怕失败,富有冒险精神。屯尼尔医生也指出孩子被外在原因驱使着想要成功的时候,越是努力,往往到最后越是失败。因为不是最好的学生日后有创建。况且,这样也不会刺激孩子奋发图强,相反会让孩子感到绝望,会产生心理灾难。最后,孩子为了不被生活压垮,不得不用工作来武装自己,他不能够服务别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但却不知道怎么享受成功。他们忙着在物质上和权力上炫耀自己;在包二奶和灯红酒绿中寻求刺激;他们寻求的是自我在物质上的满足,而不是着重在对人的贡献。
 
贡沙加大学(Gonzaga University)校长,哲学家罗伯特斯皮特博士(Dr. Robert Spitzer)研究发现,以物质为基础的自我实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那些努力追求积累更多财富、愉悦以及拥有更多物质的人,一生的日子很好过。但是,因为人的精神和心灵比身体更广阔更深远,达到了这个层次的人获得即时的满足,不久这人就表现出诸如空虚、无聊、孤独、没意思以及缺乏方向感等症状。
2)这些人对自我(self)实现的理解其实就是意识上的自我 (ego)实现。前者是指一个人的本性、特质和性格;后者是一个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的能力。因为人对缺乏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的理解,他们在自己与他人之间设立了一个假象的对手。这就导致有三点对他们不利:首先,努力成功仅仅是赢得和获得权力,让自己出名。他们的精力都花在让自我强大上面,而不是积极的贡献;第二,从别人那里提取仰慕,对他人发号施令,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第三,当这些人更积极地投放自我的价值和地位,在名誉、地位、权力与财富上攀比时,负面的情感就出现了。总之,当人努力追求以物质为基础的成功时,结果就是他们失去幸福、生活的质量与爱的关系。 


在一次会议上,卡森医生被记者问到有关自信心与成功的问题,他回答说: 


            找到自己是谁太重要了¼看看别人。看看他们的生活朝哪儿走。看看他们是不是开心。你拿自己跟这一类人比一比。看看那些所谓鲜艳的人和他们动荡不安的生活---不幸福的生活。他们可能相信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别人羡慕不已的¼其实不然。你不停下来去想一想,你无法知道。看看那些让社会变样的人。看看他们的生活,然后决定你想要哪一种生活。


找到自己”---发现自己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才能发展价值观,从而做到达到马斯洛理论中所描述的自我实现。一个人的自信心、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爱心从哪来?那是小时候的烙印决定的。当父母没有把信任感植入孩子的心里,当父母颠倒了孩子的角色,让孩子负起大人该负的责任,当父母有条件地接受和爱自己的孩子,或者无条件地溺爱和保护孩子,不让孩子自己尝试生活,孩子的身心发展已经受到阻碍,即便以后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他也不会自动发展自我概念和自信心,当然,他所实现的自我,不会到达像卡森医生或者马斯洛理论中的健康人那样的境界和层次。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