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中央党校演讲的三重外交内涵

来源: 2013-10-25 05:15:08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印度总理辛格访华,中国对其重视程度超过了很多媒体的想象,不仅习近平设宴款待,而且在中央党校演讲被冠以“殊荣”称呼。在笔者看来,中国如此高调接待印度领导人,有三重外交内涵,首当其冲的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印关系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能感觉到中国希望党内高层对印度增加了解的强烈意愿。此外,辛格演讲以及此前的一系列党校活动,也表达出这家党内最高学府更加开放的姿态。

 

党校外事活动分“4档”

 

在党校的涉外交流活动中,会见是一种普遍的形式,比较官方,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座谈会这种小范围的闭门讨论显得颇为学术气,彼此交流意见、观点的实际意义更大,有时甚至不乏一些敏感问题的讨论;比如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2005年访华,他就在党校和相关学者进行了中美关系的座谈会,讨论的话题敏感而深入。学者和官员直面了解美国的机会,而美国也拿捏到了中共高层研究者的理论动向。

 

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公开演讲,这不仅是一种比较高级别的外交活动,同时也是学者和高层直接获取新信息的方式。既有象征意义,又有实际意义。这次中国安排印度总理辛格在党校的演讲,无疑具备了这种双重价值。另外比较特别的一种交流方式是“讲学”,以一定时期的讲座形式呈现。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傅高义是第一个为党校学员讲学的外国人。

 

笔者发现,能在党校进行交流活动的外国人一般是像辛格这样的政治家,以及傅高义这样知名学者,此外党对党交流的外事活动自然也是题中之义。比如2006年时任韩国大国家党前党首的朴槿惠就成了党校的座上宾,发表了一场在党校人看来深入浅出的内部演讲。

 

中央党校的特殊身份自然会让参与交流活动的外国人受益匪浅。一场或几场交流活动可能会为其今后在中国进行政治和商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运作平台。比如之前提到的傅高义最近出版了一本让中国官方和民间都颇为“受用”的著作——《邓小平时代》。从在党校讲学到出版领导人著作并公开发行,是精明犹太后裔的傅高义深谙中国政治的最好例子。党校成了其“政治成长”的一个极好平台。

 

辛格党校演讲的三重外交内涵

 

有媒体报道,胡锦涛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时期,开创了邀请外国人到党校演讲的先例。笔者梳理发展,近些年访华时能公开在党校演讲的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等“一把手”却并不太多。

 

中央党校与大学不同,更多承担一种培训党政学员的责任,而不似一个公共事务平台。再加上演讲者面对的对象是党政高层、智库学者,而少有年轻学子,因而讨论的责任大于交流的意义,所以党校对演讲者的“精挑细选”也在情理之中。

 

笔者注意到,辛格是继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之外,1年来在中央党校演讲的第三位外国政府首脑。鉴于此间中国政府接待了数十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访,但极少有在党校演讲,因此辛格演讲确实可以用印度媒体所称的“罕见殊荣”来形容。这无疑说明中国对印度总理访问的重视。这是辛格演讲的第一重外交内涵。

 

辛格是5年来首次访问中国的印度总理,这对于中印这两个邻国,以及同为世界上有影响的重量级国家而言是“不太正常”的。中印两国尽管有着一些分歧,但是在发展经济以及对国际社会问题的看法却颇多共识。中国新任总理李克强上任首访的国家就是印度,印度外长和国防部长年内接连访华,由此表明中印外交将出现一种新的气象。辛格的党校演讲,将是这种外交关系的最好注脚。

 

中央党校开放步伐加快

 

第二重外交内涵是党内高层确实需要借辛格演讲的机会了解一个真实的印度。尽管是邻国,但中国人对印度的了解,很多都来自某些媒体不负责任的渲染,似乎印度每天都在准备着与中国打一场边境战争,似乎印度国内永远没完没了地发生墙倒屋塌和火车事故。然而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建设在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中国前面;印度同时也是中国在金砖国家、G20里的重要合作伙伴。辛格在党校演讲将直接阐述印度的内外政策,对中国执政阶层而言,将是一次难得的“教育契机”。

 

一个可以类比的例子是,李显龙有两次访华都在党校做演讲。每一次的演讲主题都离不开新加坡执政党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国媒体将其称之为“新加坡模式”。中国官场有一段时间对此模式比较着迷,认为这种既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又能维护执政党地位,还能发展民主法治的模式有值得借鉴之处。李显龙的党校演讲,显然有让党政高层以及党校学员、学者直接向其了解“新加坡模式”的深意。

 

辛格党校演讲的第三重外交内涵是,这预示着中央党校开放步伐的加快。正如笔者之前所言,过去几年在党校演讲的在职外国元首或者政府首脑并不太多,频率也并不是很高。

 

党校学者曾对媒体表态称,以前,中国党政机关常常是相对封闭地运转,与外界交流比较少。在过去,中央党校不大可能接受国外政要来做演讲。胡锦涛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学校进一步将视野转向外界。

 

有媒体梳理,200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克特,2009年英国第一国务大臣曼德尔森都在党校演讲,但他们都是部长级别;此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新加坡资政李光耀等也都是党校的客人,不过他们都是退休高官。

 

而这一年来却有所不同。20129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党校演讲;今年5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接踵而来。辛格是1年来的第三位在职外国总理。

 

党校在开放,外因不可或缺。笔者了解到,内塔尼亚胡访华前,中以外交部门沟通时,以方专门要求在党校演讲。内塔尼亚胡在演讲中也毫不避讳地将台下的听众称为“中国未来的接班人”,这道出了他主动要求在党校演讲的“秘密”——希望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正如以上分析,越来越多的外国高层开始将目光盯在了中央党校,党校也将顺势而为日益开放。因而辛格党校演讲的外交内涵将远超中印关系的边界范畴,将越来越具有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