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负面影响
辛亥革命的负面影响
辛亥革命是一百年前中国推翻封建帝制的一场动荡,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从各种历史史籍的记录来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毫无疑问是正面的。但是,实际上,中国这一百年来所经历的苦难也许应当引发民众的反思。历史没有如果,但民众的思维是有如果的。辛亥革命以前中国的实际状况如何,也许与历史书籍上的记录并不一定那么吻合。抛开了这些历史真相,民众所学习的历史实际上是现代掌握发言权的人们对历史的解释。
辛亥革命以前,大清王朝的国力的确软弱到了人们难以相信的地步。改革国家政体是全国上下一个不争的趋势,问题是如何改革。是走向共和,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如果走向共和,应当由谁来主导国家的权利;如果实行君主立宪,政府如何构成。事实上,无论以任何方式进行改革,如果行为适当,肯定可以导致国家的进步。可惜的是,这场改革,恰恰由于参与者的错误行为,使中国走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首先讲君主立宪,实际上满清王朝已经很明白自身的无能,继续执政肯定无法维持统治。在老佛爷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考察了君主立宪,并制定了修宪的日程表。但是,糟糕的是大清王朝的皇亲国戚不甘心放弃权利,筹划的执政政府成为了皇族政府,民众当然不满意。大清王朝的作为使自己丧失了最后的机会。如果当时大清王朝下决心放手,组建一个没有皇族干预的政府,该政府对管理国家负全责。无论中国如何走向,大清王朝到今天仍然可能存在。至于说大清王朝里面是否有头脑清楚的人物,这要看人们如何去了解历史。事实上,一些早已经被人们骂得体无完肤的人物,其智商远远高于当今的人物。有一个例子就是川岛芳子的老爸,叫善耆。今天的人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但是当年就是他主审了密谋刺杀摄政王的汪精卫,而也正是因为善耆,汪精卫活到了满清的倒台。
再讲革命的一方。革命党表面上是要驱逐满清,振兴中华。实际上,夺取国家权利是排在第一位的。有关这一点,会有争议。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以后不久就将大总统的位置让给了袁世凯。要了解这里面的细节就要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上,没有袁世凯的支持,孙不可能得到国家权利,大清王朝也不可能退位。虽然当时许多省宣布独立,这并不代表各省都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党,甚至革命党是否支持孙中山还有争议。孙将位置让给袁是一个聪明选择。至于说振兴中华,也许是第二位的,革命党刺杀的那些满清官吏多数是正在为振兴中华努力的人物。刺杀那些满清官吏实际上就如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刺杀了胡耀邦而留下了邓立群。孙中山对中国政治留下的最大祸害是中国政治中的政党概念。当今社会对政党的认识起源于西方的民主理念,政党实际上是一种松散的政治理念联盟。中国历史里面的党,如明朝的东林党,都不是党,最多是一种群体帮会。孙中山一开始的同盟会等组织也不过是帮会组织的一种,与青红帮类似。到后来,孙中山要求的党的组织形式,对领袖的忠诚等都已经完全篡改了党作为政治联盟的性质。
一说起来话就长了,有兴趣就等以后继续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