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以组织形式命名的最高三人团就是博古、周恩来和李德,稍后新三人团重起炉灶,然而,这种三人团的模式或者参用外来话说“三驾马车”并没有因为组织形式的取消而消失,相反一直在中共党史上反复出现。
遵义会议之后,张闻天取代博古成为中共中央的总负责,毛泽东不便走到前台,用张闻天既可以堵住王明乃至共产国际的嘴巴,也能收摆脱俗务的实效,当然这也是毛当时羽翼尚不丰满所致。
王明归国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这三驾马车很快解体,周恩来被逐出书记处,王明成为和毛泽东暂时不相伯仲的党内领导人,这样,毛泽东、张闻天、王明成为新的“三人团”(没有从组织形式明确,而实际意义如此)。
这个三人团中,张闻天名义是第一把,却实际坐着傀儡的交椅。然则就这么一个傀儡在1943年也被免去。在三年左右的斗法中,王明败北,毛泽东肢解了三人团,到1943年3月之前,此三人团早已报废。自1943年代之而起的是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的新三驾马车,三人以书记处三位书记的名义相捋斯大林、日丹诺夫、叶若夫在肃反期间的权势与地位。
转战陕北期间,周恩来的地位开始上升,成为毛在军事上的主要助手。直到建国前,这一格局还能稍许维持。然而,从五十年代初期,毛幡然变计,不但对刘少奇的权力加以明显的限制且有扶持他人上马的迹象。在毛泽东的新视野中,高岗、林彪脱颖而出。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高饶事件是文革在组织路线上的预演,这次酝酿的三人团即毛泽东、高岗、林彪虽然胎死腹中,可全面掣肘刘少奇成为毛建国后在政治上思考的头等大事之一,此即为不想大权旁落的另类思维。张明远在他的《我的回忆》中写的十分清楚,高岗就是要保林倒刘,就是要抬出林彪。值得玩味的是,若干年后,在林彪已然批臭的情况下,也没有人对林深深卷入高饶事件的漩涡大谈特谈,仅以所谓的“滑过”代替,试想如果没有最高当局的默许或者幕后操作,林彪岂能轻轻滑过?毛让陈云转告林彪,如林彪不从高岗船上走下来即与林分手云云,实则这不过是毛保存硕果的手法而已。其后,林彪居然和反击高饶有功的邓小平一起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至此答案已经昭然若揭。
在十年建设期间,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组成“三人团”,毛之提携邓不惟邓是毛派头子,而且准备用邓的书记处遏制刘少奇的党务系统和周恩来的政务系统,毛的这一打算基本达到目的。但是,由于毛的胡乱指挥让国家陷入重重危机,刘少奇、邓小平因为负责收拾残局进而获得在认识上的共鸣,成为稍后刘邓所谓的“结盟”的张本,这殊非毛之初衷。
毛有撼于刘邓掌握一线大权,深感自己大权旁落,乃转而嘉许林彪的推动个人崇拜的活动,不惜牺牲谭政等昔日的亲信来给个人崇拜铺平道路的同时换取林彪的全力支持。林彪在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悄然崛起。
殆至1966年,毛、刘、邓的三驾马车已经基本解体,刘邓不但不再是三人团的成员,反而因此成了“罪魁”,林彪、周恩来相继取代他们二人的地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但是,这个三人团从一开始就有着先天不足,毛虽然把周也拉下水,可他深知周不会像江青那些人穷凶极恶,更不要指望周会在关键问题上杀身成仁。而且,毛也不准备让林彪“一股独大”,遂以江青的文革小组作为手中挥舞的棍棒时刻准备左敲林彪、右打周恩来,让他们无时无刻的记住只有拼命向前才是人间正道。
然而,事物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毛打倒刘的同时却让林彪趁机坐大,以致于霸占军队三分天下有其一。毛当然不会坐视林彪尾大不掉,于是在林彪要求毛兑现承诺之际利用国家主席之争让林彪自己入瓮,九届二中全会更是指鸡骂狗、杀鸡儆猴,哪知道林彪并不买帐非但不认错,反而越走越远,林立果甚至对毛动了杀机,这就给毛彻底剥去林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林彪死后,周恩来纠左为毛所不能容忍,因此有了邓的二次复出。这时候周虽然名义还是第二号人物,却左支右拙,毛选择了王洪文做接班人后虽废弃可并没有完全抛弃,四人帮已经成为左右政坛的实权派。这一时期的三驾马车应该说是毛泽东、邓小平和四人帮更为恰当。
邓出面大搞整顿,虽然让经济获得起色却被毛的文革新贵视作眼中钉,毛本人也看出邓并不是他千秋万代之后不做“秘密报告”的合适人选。况且周又命若悬丝,毛决定简拔资历很浅的华国锋上台。四五事件出来后,毛乃将邓打翻在地,虽然没有开除邓的党籍,但在毛看来,在邓的有生之年重出“江湖”已经不做他想。
毛临终安排华国锋、老派、四人帮形成三足鼎立,毛自认为在这个安排中,几乎无一人不是他的提携、无一人不是文革的受益者,有这样的三驾马车存在,既可以继续他的晚年革命,也可以保证他的神像万代供奉,可谓机关算尽。
哪知道毛甫一咽气,江青等人不顾毛的苦心孤诣,一再在政治局会议上以鸡毛蒜皮的小事为难华国锋,“后主”虽然“荏弱”可也不准备将权力拱手让人,兼以李鑫、汪东兴之流鼓动,于是,华竟然和叶剑英联合将毛一手安排的三驾马车打个粉碎。随着江青等人的被清洗,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组成毛身后的正式三驾马车主导中国。
但是,华并不是一个除旧布新的统帅,他的核心地位完全出于毛生前的指定和汪东兴等人上纲的吹捧。毛说过,核心不是自封的,而是在斗争中形成的。以此论之,华当然是过渡。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成为各方瞩目的众望所归,他的领袖群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华国锋悄然退出后,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形成新的三人团,而这也只是台前的三人团,在幕后还有一个以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组成的太上三人团。这两个三人团都以邓为核心,邓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
晚年的邓深有苦衷,他既想谋求一条开明的政治路线,又不想重蹈覆辙,所以,胡赵在前台并不是风平浪静。特别是毛的后期思想遭到清算,新的思想没有完全树立,不惟党内就是党外也在茫然中搜求。特别是民主思潮一再冲击政治,使得邓在左右之间颇为踌躇。这种为难最终导致八十年代的两次政坛上的大变故的交替出现。而三人团这种固有的形式也暂时的走到了它的历史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