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不在于指出道路,而在于看到每个人在寻找道路时的挣扎,这个挣扎可以是人性的弱点也可以是时代给人的束缚与打击。
中国人的教育是文学要反映什么阶级性什么意义,其实象莫言说的文学不需要有用,就像相声不需要教育人,不需要所谓“高雅”,文学就文学好了
》没有任何主题、没有任何美感、没有任何逻辑、没有任何亮点
错。他的逻辑很清晰,他的成长历程,思想的成长,文学创作的成长,他对真实的人的观察和人性的醒悟。那个军队里找人的故事,都很有寓意。文中也有很多小亮点
》读者可以从各方面理解,似是而非,他自己却不揭示。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他为什么要告诉你答案呢?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理解不同,这才是艺术
》因为,得奖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回击和认可,连这点起码的自信都没有?无耻!
楼主写到这里已经逻辑全无,不知道怎么发泄自己无端的不服。没自信和无耻毫不相干诶。我觉得一个作家在心里酝酿一个作品很久,然后很快地完成,这是一个极为自然的过程,只是反应了他不能按捺的激情,和你说的自吹自擂毫无关系。(所以佛说:什么人看到什么)
》通观全文,只有一句人话:文学比政治要美好得多。
楼主认为文学应该宣传什么价值观。这实在是中国教育的失败,总是让我们找中心思想,把文学家的写作功利化。如果莫言确实让你感觉他在说“文学比政治美丽得多”,这就是他得目的。文学确实比政治美丽,世界上没有哪种政治是不肮脏的。
》恐惧之下,连是非观都没有了,连对错都不敢表达了
这更是楼主自己的理解了。正像莫言阐述的那样,人性中很多东西是灰色的,有挣扎的,他自己致力于在这个灰色地带发挥,寻找更深刻的人性理由,这正是可贵之处。喊喊口号,说说大道理容易,那些东西都是每个人真正的诉求吗?文学没有必要给出答案,文学是深刻而准确地反应这些矛盾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