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刘少奇还是邓小平提出来的?
1958年7月14日-18日,刘少奇到山东省寿张县视察,有报导说:少奇同志参观了台前社,社干部向他汇报说:玉米、谷子,亩产3万斤至5万斤,地 瓜30万斤;宏伟社汇报说:籽棉亩产1.5万斤。少奇同志听了赞扬说:你们打倒了科学家,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你们做到了。这是一个革命。刘少奇讲话《人民日 报》报导后,全国各地的实验田纷纷地把原来几千斤的牌子,换上了几万斤。大田亩产几千斤的报导,也跟着改变了腔调,变成了亩产数万斤。(1958年8月4 日《人民日报》)
1958年8月,刘少奇派他的特派员刘西瑞到山东寿张县进一步了解那里的高额丰产情况写回的调查报告 说:"今年寿张县的粮食单位产量,县委的口号是‘确保双千斤,力争3000斤’’,但实际在搞亩产万斤粮的高额丰产的指标,一亩地要产5万斤、10万斤, 以至几十万斤红薯,一亩地要产一、两万斤玉米、谷子,这样高产的指标,当地干部和群众,讲起来像很平常,一点也不神秘。一般的社也是8000斤、7000 斤,提5000斤指标的已经很少,至于亩产一、两万的根本没有人提了。"(刘西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1958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刘少奇把这篇调查报告推荐给人民日报,负责宣传的邓小平下令人民日报发表。于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成了当时最流行的口号。
1958年9月10日至11日,刘少奇到他的"共产主义试点公社"河北省徐水县视察,当他听到有人说,给山药灌狗肉汤,亩产可以收120万斤时,即 说:"那么做真有效果吗?哈哈!你们可以养狗啊!狗很容易繁殖吗!"(1958年9月18日《人民日报》)刘少奇亲手培养的"共产主义"典型--徐水县, 其浮夸风之严重是全国之最。前已述及,那里一棵白菜可长500斤,1亩棉花产皮棉(去掉棉籽)5000斤,一亩小麦产12万斤,一亩红薯产120万斤。对 刘少奇来说,徐水县是他的掌上明珠。
---------------------------------------------------
那么在看看二代核在做什么
五八年十一月六日下午,邓希贤召集贵州省湄潭、余庆、绥阳、遵义、桐梓等县的县委第一书记开了一个座谈会。这个座谈会,实际上就是邓希贤刮“五风”的动员会。
绥阳县盛产麻,平均亩产一百八十斤,他一听,连连摇头,大叫:“太少了,应该是一千八百斤。”企图一下就提高十倍。这个县原先平均每人产值一百四十 七元,计划一年内提高到超过二百元,这个计划是合乎实际的。然而邓希贤却大为不满,指着县负责同志大加斥责,说什么:“你的心太小了”!“要大一些,第一 步要到达三百,第二步就要到达五百。”
他公开对抗主席提出的:“广种薄收与少种多收相结合”的方针。荒谬地主张:“要集中力量搞高产地。决心要丢掉一些(田地)。路上看到那些石头缝缝里种的包谷,统统不要种。”胡说什么:“五百万亩坡地砍掉四百万亩,每亩(产量)达四千斤,后年真可以不种地了。”
他大搞“一平二调”,声称在“人民公社”之外还要搞什么“联社”,目的是“好进行贫富调剂。”
他荒唐地提出:猪圈“不要安设在居民点”,“不是要田间积肥吗?安在田间去,居民点的卫生也好。”甚至扬言要成立什么“胡思乱想办公室”,公开叫嚷“要弄几个人来”,“专门胡思乱想。”
由于邓希贤带头强迫命令瞎指挥,一平二调胡乱吹,使“五风”在贵州省特别是遵义地区大肆泛滥,并且波及全国。为了实现邓希贤“少种多收”的计划,大 片田地被砍掉,大片庄稼被毁坏。根据邓希贤的“指示”,许多地方成立了“胡思乱想办公室”,有的大搞空买空卖,根本不知道山上是否有虎,池中是否有鱼,就 买山求虎,卖池售鱼。这样,严重地破坏了生产,破坏了人民生活。有些贫下中农竟因此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