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移居国外是否还要继续中国文化修养

自从出国后,已经很久没有认认真真的用中文写过什么东西。英文取代母语在工作,学习,教育孩子中发挥作用。中文似乎已经不那么有用了。
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不是因为他来自中国,而是来自他拥有的中国文化和历史。他认中国字,他知道词组的含义,成语的含意。他知道何时应该用什么词组成语,他知道同一个词组成语用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讲究语气的轻重。他的中国文化不仅是字面上的,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人组成的社会中受到的熏陶。我读唐诗宋词时,会联想的中国山水笔墨画,杨柳,荷花荷叶,仕女,青瓦白墙的寺庙,持杆的蓑笠翁等等。一个外国人就算研究了几十年的中国文化,他能品出唐诗宋词的原汁原味吗?我是怀疑的。不喝一方的水,领略不到一方的文化,总不能把唐诗宋词配上教堂去联想。
问题来了,我们现在处在教堂林立的社会中,拼音文字代替了笔画文字,迫使你不得不调整自己去适应。这个过程把一个肉体上的你和文化上的你分割开了,或者说文化上的你不在完全拥有肉体上的你,你的肉体要腾出一点空间去容纳今天你所处的社会文化。有人认为这样很好,同时可以精通东西方文化,可在我看来那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一个人在一个时候只能处在一种文化中,而从出生到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化熏陶决定了一个人一生文化主体,因为这段时期是一个人接受事物最快的时候,文化的烙印已经深入到大脑神经回路中,成了长久记忆的一部分,而且根深蒂固。如果以后这个人移居到西方国家,接受了西方文化,这个人会是一个很高明的翻译家,因为他熟悉两种文字,但是他对西方的文化的理解限于书本上。在西方国家生活的中国人有许多英语或其他外语程度相当高的人,可是有多少人能和当地大中学生交流自如,道理只有一个,你不是看着西方卡通片长大的,你从小不去教堂,你对西方的认识上有一个致命的先天不足。你就是一个浮萍,上面叶子绿意葱葱,下面的根不在土里。
如今中国逐渐富强,国际地位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包括你在国外出生的子女选择学中文,他们的目的是功利性的,很少会有人要认真研究中国文化。而我们这些中文水准远超大多数外国汉学家的普通中国移民却因为日常中文用的少,感觉离中国文化渐行渐远。你可以对你的孩子讲唐诗宋词如何如何美,你的孩子可能会白你一眼: So What? 心痛莫过于此,无可奈何花落去,你能怎么样,咱替居住国提供了高质量的后代以感谢居住国接纳我们。
居住国相对安静平稳的生活条件使得我们有机会思考这些问题,或者说自寻烦恼,还要不要继续中国人的文化修养?我看这里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你的孩子不会继承你的中国文化修养。我还倾向于继续读各种中国书,古人的教训,既然我们对西方文化一知半解,那么我们就继续我们的中文修养,尽力去影响我们的孩子们。
对于经历了毛时代的人,今天您觉得选择移居国外是正确的吗?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