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会战的另一种看法--日军暗助共军进入华北 阮大仁
传记文学 第100卷 第四期 106页-117页
一. 一九三七年华北战场的态势
如果把八年抗战看成一盘大棋,发生在战争初起之时,即从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到八一三淞沪抗战结束的十一个月为止,中日双方的攻防作战,便是在下这盘棋的定石,其布局乃决定了後来八年战事的态势
在这一段时期里由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出版的抗日战史角度去看在华北发生了四个战役此即:
一. 平津作战:起自七月七日之卢沟桥事变经过七月二十九日北平失守到八月四日天津失守为止
二. 平绥路作战与太原会战:八月上旬至十月上旬
三. 平汉路北段作战:八月下旬至十月中旬日军沿着平汉铁路南下十月十日陷石家庄却将主力西进转攻山西十一月九日太原失守日军转用其第六师团於上海方面除了进攻山西之主力外其馀日军仍沿平汉线南下, 攻势停止於河南省境内, 没有到达湖北省
四. 津浦路北段作战:八月下旬至十一月中旬日军自平津南下攻至黄河北岸,我方炸毁黄河铁桥双方遂隔黄河对峙
这四个战役都是由日方主动进攻挑起的,除了平津之役日方在其他三个战场都各自使用了五万馀人的兵力,不过以各单位之战力去计算而非只从人员之多寡去看则在此三四个月之战斗里,华北日军的主力是使用在太原会战中,并且把晋北与晋东两方面所投入的兵力合起来计算日军共使用了十万人以上,占当时在华北战场上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
我方的抗日战史照国军的传统看法是把平绥路作战与太原会战当成一个战役,而把平汉路北段之作战看成另一个战役 这可能是因为前者在我方属於第二战区而後者属於第一战区
然而我认为,在日方的盘算中这两场战应当是一体的因此在本文中合称之为太原会战
国军战史认为日军发动太原会战的目标有两个此即:
1. 日军沿着平绥线西进,是防止我军反攻河北
2. 日军在平汉线北段打下石家庄以後把主力转向西去攻娘子关,是要去捕捉时已进入山西结集的我方野战军之主力兵团
我认为此是值得争议者因为:
1. 我方在山西之主力为晋军,当时晋军并无出兵去反攻河北之可能
2. 日军从娘子关入山西进占太原之後并未在捕捉到我方野战军之前继续追击予以消灭,反而把其中二分之一的兵力即第六师团撤走,只留下二十师团去长期占领太原地区
那麽日军在占领石家庄後为什麽去打太原,而不继续沿着平汉路南下去打武汉呢?
我认为日方在太原会战中是以政治谋略为主要考量,而不是只由军事利益去着眼,而且日军进攻晋北的平绥路之战与进攻石家庄的平汉路北段之战,以及进攻太原是一个整体的计划,并非像我军战史之认为是三个或两个战役
我判断日方的目是要去帮助共军进入华北以造成中国人内部长期之斗争与内耗
这场战役如果只从华北去看日军确是下了步极有政治谋略的高招,可是从整个抗战去看日方却是下了步臭棋,因为此使日本在一九三七年严冬来临之前失去了迅速自平汉线南下攻击武汉的战机,再加上我军所发动的八一三淞沪会战就使日方在抗战中进攻我国的战争轴线变成了由东向西打,而不是由北向南打了
本文主旨即是在研究这个三合一的太原会战,此即将日军在平绥路作战以攻晋北,平汉路北段作战以攻石家庄与自晋东切入以攻太原的三次作战结合一起,视为一场大型会战-太原会战,以及日军挑起此会战的政冶谋略,此即我所判断的日方主动让路给共军使之能进入华北,於此会战後建立起太行山及五台山两个游击基地 (日后的中原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