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八大怪:全国剧目一盘菜 假货公开卖(图)

来源: ijt7epn 2012-05-16 11:28:2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739 bytes)

【编者按】

中国电视人任重道远

早 在2010年,我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就已达97.62%。但在总体的繁荣之下,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记者曾经采访一位电视业专家,他这样比喻中国的电 视业,中国电视业就像一条少有车开过的高速公路,马路宽阔,路面平坦,是极好的路,但却鲜有车开过,而好车就更加少有了。针对电视行业目前存在的现象,记 者总结了“八大怪”。

对于电视业的同仁来说,“八大怪”的说法可能有点过于严厉了。毕竟,我们的电视业在短短的几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今天的许多中国人来说,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的日子,是一种真正的团圆,是一种日常的幸福。

正因为爱看电视,我们才希望电视能变得更好看。尽管我们从物质上、技术上,已经具备了与世界同步的本钱,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用金钱和技术简单地堆砌出一座电视产业的金字塔。

中国电视人是幸福的,随意一个节目,就有数以十万百万计的观众。中国电视人又是不幸的,因为面对的是发展迅速、差异巨大、众口难调的观众群。因此,我们不断地希望电视能更好看,要求永无止境。

频道大半没的看

当 下正在普及的数字机顶盒中可看到的电视频道有200个之多。可以收看到的央视频道就有18个,这其中还包括一些外语频道和数字频道。各省级卫视37个,再 加上多个卫视都有一个播出同样内容的高清频道。各级城市频道87个,当然大多数用户只能收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频道。在北京还有各个区县的区县频道。一般北京 观众可收看到的数字频道有100多个。

在这总共200多个的频道中,真正“能看”的频道又有多少呢?答案是,没几个。

一般观 众常看的频道可能仅是央视、各省级卫视以及本市频道这总共大概有五六十个频道中的一部分,而后面的大量数字频道几乎是没有多少能吸引大量观众去看的。不得 不说,一部分卫视和大多数数字频道的节目水准有待提高。虽然许多数字频道的目标观众就是对某个领域感兴趣的小众人群,但这并不代表对节目的质量标准就可以 降低。

记者作为宠物的爱好者,也曾收看过数字频道中的宠物频道,号称全国唯一以宠物为主题的专业频道。

记者几次观看,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王牌”节目《托尼的视频日记》。托尼就是一只普通的金毛巡回猎犬。制作者用自己的DV机全程拍摄托尼的生活,而其制作水平和网络视频网站中网友上传的视频相当,完全看不出专业性何在。

而宠物频道如此,其他的频道也往往以老电影、国外老纪录片、过期栏目、过期赛事等等便宜节目来充数。曾经有人问记者(他以为记者是电视专业人士):为什么一个叫欧洲足球的频道会经常播出广州恒大队的比赛重播?

频道开设混乱无规律,开设的频道内容空洞质量不足,是一个明显的问题。

与 西方七八十年的电视业相比,我国的电视发展,自然有不足之处。而且,在如今的技术环境下,电视与网络和通信领域的相互融合已成趋势,这就对电视的内容生产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包括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在内的“康庄大道”已经铺好,作为观众,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车辆——不同功能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车辆,形成 浩浩荡荡的车流。目的只有一个:让观众有更多选择,有更丰富的享受。

内容形式跟风快

在电视中,不论是电视栏 目,还是电视剧,一个火起来,便有无数的相似节目、剧目,如雨后春笋般跟随。电视剧《宫》掀起了穿越剧热潮,《潜伏》掀起了谍战剧热潮。时至今日,虽然有 国家广电总局的限令,仍然有各种谍战剧前赴后继,一个想超越一个,宣传上打上各自的招牌,解密历史、史实资料丰富,枪战激烈,电视剧不是纪录片,真实不代 表好看。

近期电视圈内的“电视剧改名风波”让人哭笑不得。此事,源自当下热播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甄嬛”火了,所有描写“甄嬛”的电视剧就都要挂靠,前热播剧《宫》竟然都被改名为《甄嬛前传》,倒真似后宫人攀附宠妃的见风使舵。

再 说电视栏目,想当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捧火了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一系列女歌手,也炒红了自己,便迅速在全国掀起了一阵选秀热。东方卫视的《加 油!好男儿》、《我型我秀》,北京卫视的《龙的传人》、《红楼梦中人》,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名师高徒》……虽然选秀早已在前几年开始就走了下坡 路,但卫视搞选秀依然乐此不疲。今年还有江苏卫视的《脱颖而出》、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而他们也都力争在相同的路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也算是在井喷 后,选秀摸索一条新的出路。

其实不仅选秀节目,婚恋节目、家庭节目都有井喷之势,但由于国家广电总局刚刚出台的相关政策,类似节目被遏制不 少。有的电视人缺少创意,看到别人火了,认为模仿别人自己就会火。而模仿最终导致的是电视节目类型单一化,打开电视都是一种节目,让观众短期之内就会对一 种类型节目有“看得快吐了”的感觉,这种“恶性开采”会使某一类型题材或者节目资源迅速被观众厌倦。

抄袭海外还挺拽

说 到国内跟风,就不能不提对国外节目形式的模仿,因为当下火热的电视节目形式往往是引进国外版权,甚至是直接抄袭而来。历数当下,我们的电视台并没有几档真 正自己原创的栏目,而叫得响的首创节目更是少之又少,电视上大量播出的高收视节目都是从国外老牌的热播节目中引进版权(或者是抄袭,也可以称模仿),进行 本土化改造后,搬上电视,这些节目因为有很好的根基,能迅速在国内叫响。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有些影视公司内,就有专人负责搜集世界各国的高收视栏目,守规矩的会直接联系制作方买版权,而不守规矩的就会直接抄袭。

且说时下比较火的婚恋节目《非诚勿扰》。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几乎和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同时起步,两台节目形式、舞台布景几乎一模一样,但因为《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和嘉宾乐嘉在语言上更犀利,占据优势。

但 殊不知,婚恋节目的形式也是从国外引进的。最早采用这种节目形式的是英国FremantleMedia公司的一档叫《Takemeout》的节目。据湖南 卫视总编室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南卫视更早就已经与英国FremantleMedia公司洽谈引进《Takemeout》版权合作的事情。因此,还闹出了 湖南卫视申诉侵权一事。

版权引进在国际市场上也是件常事,风靡全美的《美国偶像》其实也是个引进节目。但当下国内本土节目制作十分薄弱,节 目形式跟风又很严重,况且自创节目费神费力,也没有经过观众的考验,成功与否都是个未知数。而引进的节目已经有了完整的节目构架和运作模式,搬过来,改一 改,自然容易得多,并且节目在别国市场已经有过成功的基础,成功率也高,如此看来,还会有谁愿意劳神费力地搞自创节目呢?但单纯地引进,最终伤害的是我们 自己的电视产业。

全国剧目一盘菜

一部电视剧几家卫视同步播出,或者在央视首轮播出后,还要再卖给卫视进行二轮 播出,这都是中国电视剧市场中常见的现象。但从商业角度分析,一件商品同时有多个卖主,并且还进行第二次贩卖,当然不是正常的事情。对于版权拥有者电视台 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要知道,这些卫视,从市场的角度来说,相互之间都是竞争者。他们面对的受众和客户群都是一样的。同一个剧这家也播那家也播,观众是没 的选,广告商是同质化竞争。

究其原因,倒也简单,一方面,目前我国电视剧制作质量还有待提高,大量烂剧充斥,好导演拍摄一部好剧,就会被多家电视台抢着买,但是作为卫视,在财力上往往又无法独自承担一部剧的采购费用,所以也就形成当下“拼剧”(也拼抢也拼凑)的局面。

这 就反映出国内电视剧生产中的一个怪圈。一方面,电视剧的生产成本在直线上升,众多生产商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大量的烂剧每年耗去了数以十亿计的资金,从业 人员从这些烂剧中倒是挣到了劳务费,交出来的只是无人理睬的几卷带子,几张碟片;一方面,电视台叫着缺精品,另一方面,当精品一旦出现的时候,电视台又往 往缺乏吃下的实力和胆略,还需要共同摊薄风险——和利润。

明星出位才招爱

从电视中走出的明星可谓不少,嘉宾、专家、主持每个行当都有。而近些年来,在电视中的人物如走马灯,想要争个脸熟,就得出新出奇,像老一辈那样踏踏实实凭能力出头的已经不多见了。

前两日,记者在江苏卫视上看到一档主持人评选节目,其中邀请了三位评审,倪萍、郭德纲、包小柏,倪萍作为央视前主持人当之无愧;郭德纲作为当下主持界新宠也能勉强接受。而包小柏虽然参加多次选秀节目,以点评犀利著称,但歌手出身的他是否合适担当主持人评委?

为了节目的可看性,主办方当然会选择一些能抓眼球的评委,包小柏恰巧符合这一点。中国当然不乏优秀主持人,但能在舞台上应对自如,凭口才就获得观众喜爱的并不多。

在“评委界”中,如此“出众”的评委还有爱戴花儿的杨二车娜姆,点评同样犀利的柯以敏,这都是选秀节目的“宠儿”,如果评委能闹出个“退出”风波那是再好不过的,炒了自己也炒了节目。

晚会成堆名目怪

从 性价比上来说,晚会应该是最低的节目类型。一台晚会,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但是一般播出时间也就一两个小时,相比可以重复播出的影视剧和成本较低的电 视栏目,晚会太昂贵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国外的电视中较少有晚会这种形式,即使像奥斯卡颁奖这种全球收视率很高盈利可观的节目,其现场歌舞布景等也都控制 得比较紧凑。

但是中国人的文化和生活特点,使得电视晚会有了自己的沃土。中国观众对晚会的喜爱,就像外国人喜欢开party一样,晚会上喜庆、热闹、大团圆的气氛很符合中国人的气场。

“晚会”动静最大的当数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之际。早年间,只有央视一家在做,也仅仅是做一台晚会,而近些年各个卫视乃至城市频道也纷纷来分一杯羹。一台晚会嫌不够,还要细分,按行业分,按年龄分,按部门分,好像哪一个部分没照顾到都不行。

央视作为一个国家级电视台,在春节等这样重要的节日举办一些晚会当然是必要的,但这是否代表着,所有的地方台,无论有没有实力都要来一台甚至一系列晚会呢?不说别的,就单论服装来说,晚会上那些炫目的衣服一般都是用一次就入库了。我们现在富裕到这样的地步了吗?

再退一步,春节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一年也就铺张这一回,可眼下的情况是,是个节,甚至是个说得出的日子口,就会有各种名目的晚会出现。

记者曾经在网络上搜索各地电视台的节目内容,其中晚会的数量和名目让人吃惊,而想查这些晚会的投入产出比,更无从下手。

江湖骗子变专家

专 家是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的人,但是电视上专家泛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专家在电视上也各说各辞,相互拍砖,也曾有网友戏称他们是“砖 家”。而这些专家都挂着某某知名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等等名衔,是不是真的,反正观众也无从查证。如果是一般的娱乐性节目也就罢了,最不能容忍的是,这些 专家往往是出现在一些具有商业倾向的节目中,其误导作用比较恶劣。

当下被质疑最多、争议最大的就是健康专家,因为这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相信说到健康节目,现在观众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专家太多一个人说一样,都不知道听谁的好了。”

最 知名的“江湖专家”要数张悟本,伪养生食疗专家,2010年2月做客湖南卫视《百科全说》节目后,其知名度也迅速提高,而同年5月就有媒体报道其有学历造 假的嫌疑。同时也引来了观众对健康专家的信任危机。但是,虽然屡经整顿,现在仍然有这样那样的专家在喋喋不休地教导着人们健康知识,而其目的,往往就是推 销某种药品或者保健品。

健康固然是普通百姓最关注的也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情,但是其他的专业专家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呢?

山寨假货公开卖

“5000不要,只要998,您就可以把……带回家”主持人激情澎湃的解说词早已成为电视购物的经典语录。记者随意在数字电视频道中搜索,竟一连就搜出8个电视购物频道。

被 国家广电总局整顿之后,在各大上星卫视中,我们已经很难见到山寨手机、保健品以及真假难辨的收藏纪念品广告。但是在购物频道中,它们的身影依然随处可见。 随意播几个购物频道,减肥药品、足金饰品、珠宝玉器、保健器械等类似的商品反复出现。而这些东西或者夸大其词,“24小时日夜瘦不停”;或者价格超低,几 百块就可以得到一个“贵族级别”的高级商品。

电视购物,在国外很早就已经出现,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商业推广模式。在国内也曾出现过橡果国际、 七星等知名的电视购物频道,但电视购物频道良莠不齐,其放纵的结果是对电视行业的权威性伤害远远超过所获得的利润,至少,目前在国内观众的评价中,电视购 物的口碑远远低于网络购物。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