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死在“大嘴巴”上的父子两代名将

来源: 2012-04-23 15:59:43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转者按】虽然贺若敦和贺若弼父子因言被杀,但也是他们心胸太狭窄,居功自傲,不知收敛的结果。    

 

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上天造人之时,将眼、耳、手、足都配成了对,唯独只给了人一张嘴。其意在让人多听、多看、多做事、少说话的。因为说出去的话若泼出去的水,难以收回。普通的市井小民尚会因出言不慎而招致祸患,更何况处于政治漩涡中心的帝王将相们。古来因出言不慎而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但无论这些血腥的事情重演多少次,还是有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前赴后继”的加入到因言毙命的行列中去。南北朝时期的名将贺若敦、贺若弼父子就是“大嘴巴”的代表人物。

    贺若家族本是居于漠北的部落首领,北魏时,进入中原做官。在那个天下分崩离析,战乱频仍的年代里,勇武的贺若家族以军功逐渐显贵。到了贺若敦时,贺若家族已经成为北朝著名的军人世家,贺若敦投效了北周政权,受到了北周太祖宇文泰的赏识,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受封公爵。

    贺若敦是一个纯粹的职业军人,史载他“不好文学”,但却有“气干”,勇冠三军,是一个天生的将才。在北周政权平定岷蜀和信州的叛乱中,他都立下了大功,成为了北周有数的几个统兵大将之一。

    北周明帝时,南朝陈国的军队围攻周的附庸后梁的湘州地区,后梁向北周求救。北周遂派遣贺若敦带兵救援。渡过长江之后,贺若敦连挫陈军,取得了一些胜利。偏偏天公不作美,阴雨连绵,江水暴涨,淹没了周军的粮道,贺若敦军陷入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为了迷惑敌人,贺若敦在军营内秘密堆起几座土山,在上面覆盖上粮食,并让当地百姓到军营参观,让他们把这个消息传给陈军,使陈军误以为周军粮草充足,不敢贸然进攻。双方在湘州一带对峙了很长时间,都非常的疲惫,陈军见不能击败贺若敦遂建议两方罢兵,并愿意为周军提供船只渡江。贺若敦恐怕中圈套,要求陈军后撤百里,陈军听从了,贺若敦见不是阴谋,就带着部队回到了北周。

    此一战,贺若敦虽然没有立下战功,但也算是全军而退,尽管回国之时,部队的损失过半,但那是因为北方人不服南方水土,疫病流行所致,属于非战斗性减员。可是把持北周大权的晋公宇文护却不这样认为,他以失地无功为由将贺若敦废为庶人。

    在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与敌人周旋近一年,好不容易全军而退,却落了个丢官罢职的下场,贺若敦心里的愤懑是可想而知的。虽然后来又被起用,但终究没能像同资历的那些武将一样,授封大将军,满腔的怒火让他再也管不住那张“大嘴巴”,开始大放厥词,甚至当着朝廷使者的面也是满腹牢骚。这些过激的言论很快就传到了宇文护的耳朵里。这位连皇帝的小命都操控在手的权臣怎能容忍贺若敦的满口狂言,他立即下令将贺若敦征召入京,并逼其自杀。到了此时,贺若敦后悔也来不及了,为了保全自己的家人,他只好含恨自杀。在临死前,他一再告诫儿子贺若弼要谨言慎行,并用锥子刺破儿子的舌头,让他牢记这血的教训。

    贺若敦死后,贺若弼紧遵父亲的遗命,把平定江南作为自己的志向,并牢牢的管住自己的嘴,不过多的发表言论。与其父一样贺若弼骁勇善战,且没有他父亲“不好文学”的缺点,其人“解属文,博涉书记”,可谓文武全才。在权臣宇文护倒台之后,他受到了北周政权的重用,被进封为公爵,成为了朝廷的高级将领。

    隋朝建立以后,雄心勃勃的隋文帝,想要南下灭陈,一统天下。宰相高熲向他推荐了贺若弼,文帝就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驻军在隋陈边境。

    公元589年,隋朝集中了50多万大军,南下攻陈。贺若弼率领所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长江,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拿下了陈都建康外围的多个军事据点,兵锋直指陈朝的中心。陈军一时大乱,不过陈朝在建康好歹还有10余万军队,上将数员,而贺若弼只有8000军队,但是他并没有停步等着援军到来,而是以硬碰硬与陈军主力决战。双方大战数场,贺若弼终于击溃了人数虽多,但已军心涣散的陈军。不过也就在他与陈军主力大战之时,另一位隋朝名将韩擒虎出奇兵偷袭建康得手,先杀进了陈朝皇宫,抓住了陈后主。之后进入建康的贺若弼见灭陈大功归了韩擒虎不禁怒火中烧,两个人都没有古来名将的风度,公然的争起功劳来,甚至一度拔剑相向,即使到了隋文帝面前,两人仍是互不相让。正沉浸在一统天下喜悦中的文帝也没有怪罪他们,而是同时肯定了他们两个人都是灭陈的首功之臣,并同等的重赏了他们。贺若弼进封宋国公,拜右领军大将军,他的哥哥和弟弟也一起受封郡公,至于赏赐的珍玩奇宝更是数不胜数,贺若家一下就显赫了起来,一时荣耀无两。

    完成了父亲平南遗愿的贺若弼可算是志得意满,但巨大的荣誉也冲昏了他的头脑,让他忘记了父亲用血换来的教训。跟乃父一样,贺若弼开始居功自傲,目空一切起来。他满以为以自己的功劳和才干,宰相之位非他莫属,甚至在与同僚议论国事之时,俨然以宰相自居,谁知隋文帝任命杨素为宰相,而仍然让他做一名将军。心里不平衡的贺若弼怨气大发,口无遮拦的大发牢骚,终于惹恼了隋文帝,将他免职。

    丢了官职的贺若弼不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怨言更多,终被皇帝投入了监狱。隋文帝训斥他:“朕任用高熲、杨素为宰相,你却说他们两个是吃才,你到底什么意思?”贺若弼答道:“高熲是我的故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他们的为人我很清楚,所以才说那样的话。”言下之意是他说的都是事实。按照当时公卿们的意见,像贺若弼这样诋毁朝中宰相,对皇帝不满的人应该处死。不过隋文帝还是念着他往日的功劳,不想过重的处罚他,而是将他罢为平民了事。一年后,文帝又恢复了贺若弼的爵位,但没有授予他实际的职务,只是把他当作曾经的功臣,加以礼待罢了。

    到了这个时候,但凡懂点政治的人都应该明白,天下太平了,皇帝能够善待曾经立过大功的将军就已经是开恩了,而且隋文帝还是一个外宽内忌的人,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一干大将,不少人都被他处理掉了,对贺若弼已算是格外宽容了。可就是这样,贺若弼仍然看不清形势,依旧任由那张“大嘴巴”信口开河,甚至在给文帝写的诗里面,还含着种种怨言。不过文帝终究还是容忍了他。

    公元604年,隋文帝驾崩,太子杨广即位,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亡国之君隋炀帝。在炀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曾让贺若弼评价一下隋朝最富盛名的三员大将,贺若弼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把这些战功赫赫的将军们说得一钱不值,炀帝就反问他:“那你觉得谁才是真正的大将?”贺若弼言道:“这就请殿下自己选择了。”言外之意就是指他自己才够称得上是大将。在中国的历史上,隋炀帝是以阴狠忌刻,刚愎自用著称的,早在攻陈之时,他就和贺若弼有过矛盾。当时他是全军的统帅,而贺若弼在没有告知他的情况下,擅自提前进兵,奇袭陈朝。尽管战争的进程,证明了贺若弼的提前行动收到了奇效,但是作为三军统帅的炀帝还是十分的恼怒。进入建康之后,他立即就把贺若弼抓了起来,想要重重的治罪。但是他的父皇隋文帝却开释了贺若弼,并将其当作灭陈的最大功臣。君命不可违,炀帝只能暗气暗憋,但是这笔帐,他是一直没忘。而当他看到年近半百,已经没有实权的贺若弼仍然如此的狂妄时,他心中的怒火又一次燃烧了起来。于是,在他登基之后,贺若弼就被更加疏远了。

    古代的中国向来有一朝天子一朝臣之说,象贺若弼这样的前朝重臣本来就很难受到新皇的重用,更何况他还跟新皇有旧怨。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尚还难保住自己的性命,况且不加顾忌,妄议朝政那就更难逃一死了。

    公元607年,贺若弼随隋炀帝巡视北方边境,炀帝与突厥的启民可汗会于榆林。为了彰显隋朝的富庶和排场,隋炀帝把场面搞得非常隆重和铺张,这让贺若弼颇有微词,他跟另外两个大臣高熲和宇文弼私下议论,批评隋炀帝的穷奢极欲,谁知隔墙有耳,他们说的话让人告到了皇帝那儿。炀帝本来就想找机会将贺若弼等一干老臣处理掉,这下可有了借口,他以诽谤朝政罪将贺若弼三人全部处死,并把贺若弼全家罚为奴隶,随从发配边疆,至此显贵一时的贺若家族覆灭。

    古人云:“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观贺若父子就是这样的悲剧人物。父亲因“大嘴巴”得罪了权臣而被迫自杀。儿子起初汲取了父亲的教训,谨慎的过了半辈子,取得了巨大的功勋和成就。但荣华富贵冲昏了他的头脑,也让他的“大嘴巴”开始胡言乱语起来,结果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竟然得罪了万乘之尊的皇帝,不但自己身首异处,连整个家族都跟着一起覆灭。真是既可悲又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