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社: 首次过招 习占上风---"讲原则作朋友"

本帖于 2012-02-18 09:33:11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

“Who is Xi?”这个几天前频频出现在美国报端的问题,随着习近平美国行程的结束,而变得渐渐清晰。在白宫、五角大楼与美国政府高官的高谈阔论,在艾奥瓦州与美国百姓的零距离接触,无不让习近平这个中国未来领导人的形象开始在美国人眼里有血有肉。

在习近平5天访问过程当中,不乏见老朋友,讲述《啊,鼓岭!》故事,看NBA,与学生交流等温情场面,让美国人看到了平易近人的一面,但更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很自然的就给未来中美关系定下了基调:“排除干扰做伙伴是中美唯一正确选项”。并且,习近平用其干脆、利索的做派和个性,告诉了奥巴马,朋友要有朋 友之道,那就是建立互信,互信的基础是实话实说,就事论事,而不是闲来无事“人为地”扩大分歧。他甚至还引述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的话说:衡量朋友真正的标 准是行动,而不是言语。

首次过招 习占上风

2月14日是情人节,也是奥巴马与习近平首次会晤的日子。一位是即将在中共十八大上位的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一位是很有希望连任再主政美国4年的总统,他们的会晤所传达出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是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风向标。

习近平同奥巴马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会晤,奥巴马再次强调美国是太平洋国家,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习近平访美前夕“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的言论。但奥巴马在回应当中,避重就轻,而且略显苍白无力。

习近平一席话强调的是“亚太国家最关心的是保持经济繁荣、维护经济增长和区域合作势头。在人心思安定、人心思发展之际,人为地突出军事安全议程,刻意加强军 事部署、强化军事同盟,恐怕并不是本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希望看到的”,其核心所在是暗指美国“人为地”、“刻意地”军事部署、强化军事同盟。

而奥巴马只是说,“美国是太平洋国家”,“我们是与亚太地区强大和有效的合作伙伴”,完全没有去回应“军事部署”,是没有准备好,还是不知如何回应?理论上,习近平此番话是在抵美之前已经见诸报端,奥巴马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准备,而他仍然避而不谈,是否表示他也自觉理不直气不壮呢?虽然奥巴马也有说“非常有兴趣并非常重视继续加强我们的关系,加强我们的贸易和我们的商业活动”,但亚太多年来相安无事,一声“重返亚洲”后,大家看见的是,美国带来的不是面包, 而是夹枪带棒,是否小奥也自觉理亏。

有观察人士指,习近平这招“先声夺人”奠定了他此行的成功。其一,抢占了话语权,先给美国人扣上了“人为地”帽子,直指痛处,让你无法反驳;其二,也给了美国人面子,如此不过是先兵后礼罢了,美国人精心安排了行程,我也并没有在你的地盘让你没面子;其三, 这番话其实很巧妙,“我们欢迎美国为本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希望美方充分尊重和照顾亚太各国的重大利益与合理关切”,即摆明了“主客”,话语主动性已经拿走。

四十不惑 排除干扰做朋友

在奥巴马和习近平的会晤中,奥巴马称,“过去三年,他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展了牢固的工作关系”。

而此番习近平以储君身份访美,美方高度重视,各部门都紧锣密鼓地筹备,拜登不仅亲自敲定高规格礼遇细节,更是从华盛顿到洛杉矶,亲自飞越东西海岸陪同。习近 平到访五角大楼时,美军甚至以高规格礼遇接待习近平,除了仪仗队外,还到阅兵台接受全套军礼,包括鸣放19响礼炮,通常来说,作为副元首级别享受如此规 格,着实少见。那么,既然奥巴马将与胡锦涛的关系定为“工作关系”,那么对习近平如此礼遇,是否意味着将建立的是超过“工作关系”的某种关系。

习近平给出了回答。他说,“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做朋友、做伙伴,是中美双方唯一正确的选项”。

今年已经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 年,从1971年美国运动员访华,乒乓外交:小球转动了大球,到1979年邓小平访美启破冰之旅,揭开中美关系新篇章,到江泽民1997年访美,建立中美 战略伙伴关系,到2006年胡锦涛访美,促中美定位更接近,再到今天,一路走来,中美两国从陌生到认识,打交道已经40年了,物转星移,彼此的实力变了, 周遭的环境也变了,也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习近平强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建设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是一项具有 重要和深远意义的开创性工作,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经验可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或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但他也同时提出“期待同美方增进信 任、巩固共识、扩大合作、管控分歧”,这是“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做朋友、做伙伴”的基础。习近平在在华府唯一的公开演讲上说,中美两国利益攸关,战略互信是 互利合作的基础,互信程度越深,合作空间越大。双方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

其实,中方在习近平访美前,就已经多次表明态度。先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在《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演讲中说,中美之间存在一种“信任缺失”。而后,崔天凯又在习近平访美 中外媒体吹风会上称,互信“赤字”总结了一个非常清楚的事实,即中美之间的互信程度落后于中美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水平。习近平此次访美为进一步提 升中美互信水平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更别说,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反复说,“培育和增进战略互信是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基础”。可见,未来的中美关系 发展,中方非常重视“互信”,这将是一个核心词汇。

相处之道:勿“人为”破坏互信

西方社会出于对中国社会制度的选择、意识形 态的坚持的不了解而产生不理解甚至敌意,对于中国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样持以怀疑、甚至惧怕的心理。就以美国重返亚洲来说,原本只是实力相对消长引发心态 微妙变化,美国面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这个大国仍在坚持美国所反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仍在国际舞台上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这对于美国来说还是第 一次,所以美国人发出了“不做老二”的呐喊。

在冷战思维的催化下,美国重拾旧业,以政治制度和价值观来决定国家关系的远近亲疏,又试图搞对 立的军事、政治同盟,形成相互对抗的两大国际阵营。但其实,中美关系正常化40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体制和价值观的差异并没有阻止彼此接近,也不能阻止交 往与合作的扩大。一方面,中美在政治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与分歧将会长期存在,有时还会发生激烈争论;另一方面,两国社会、文化与国内政治也在不断发生变 化,并且相互影响。

从国际上看,几乎没有任何国家会自觉自愿地卷入中美之间可能发生的战略对抗,形成两大对立的意识形态阵营和军事集团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关于这一点,其实中美双方都有认识,奥巴马自己也表示,“我坚定地致力于推进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美中合作伙伴关系”。美国是否有准备好与中国做朋友,不得 而知,但会说“有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国人,对我们的事情指手画脚”的习近平已经准备好了,所以本就利索、干脆的习近平,先亮明“不想称霸”的思想,即便在亚太地区,在中国的主场,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消除美方的猜忌,但紧接着他又摆明立场,朋友也会吵架,也会有分歧,这才是真正接受考验的时候。用 习近平的话说,“衡量朋友真正的标准是行动而不是言语”。

习近平单刀直入的以台湾和西藏问题给美国人立了一个具体的参照系。他说,“我们希望美方始终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以实际行动反对‘台独’,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也希望美方切实履行承认西藏是中国一部分、 反对‘西藏独立’的承诺,慎重妥善处理涉藏问题”,告诉美国人,这才是对朋友的态度,朋友不会“人为地”搞破坏。

讲原则,做朋友,基础都是要有互信。有了互信,讲原则时相互关系才可以“争而不破”,讲合作时更可以“牢不可破”。有了互信才真正能让平常心有了基础,双方的“常态化”发展才有保证。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未来也势必会在更多的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那就势必有可能和美国意见相左,就比如当下关于叙利亚问题的判断,在这样的时候,朋友 就应该要实话实说,就事论事,而不是闲来无事“人为地”扩大分歧,更不是就事去说意识形态。朋友之间,如果揣着明白装糊涂,那就违背了基本的信任,也就有违朋友之道了。

所有跟帖: 

Yes. "讲原则作朋友". Don't be always afraid. -2544- 给 2544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2/18/2012 postreply 08:51:15

看看有些人的回贴。 -justasked- 给 justasked 发送悄悄话 justasked 的博客首页 (1074 bytes) () 02/18/2012 postreply 11:17:4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