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哪里来的"巧取豪夺"?
似乎,表面上看,“吴英就是借钱办企业”。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多大本钱,就办多大的事,这是做人、做事业的准则。她彻底的违背了这条准则。仗着自己敢闯敢干,作出蛇吞象的决定,妄想一夜暴富,这难道不是“巧取豪夺”吗?借了巨款,如何偿还?一家欢乐,万家愁,这难道就是值得你欣赏的事情吗?网友说得好,要是借了你的钱,还不上,你的感觉如何呢?明摆着的,还不上的可能性非常大。至于LZ分析的中国社会政治生态,入骨三分。黑暗的政治游戏,时不时的要有不谙规则的狂妄者陪祭。没有金刚钻,就别揽那个瓷器活。如果,她没有“巧取豪夺”的想法,也不会走到黄泉路上。
如果,你觉得我的用词:“巧取豪夺”,太高调,那么,我换一个词来形容,“理应如此”。这样,你感觉我的调门,低下来没有呢?
把吴英和邓亚萍放到一起来比较,只能说明,中国社会的阴暗面,在海外得到了发扬光大。当今的中国社会,没有一个阶层对社会的表现,感到满意。于是,就有了各个阶层之间的日趋对立。信仰缺失的地方,由纸醉金迷来填补。政府官员大举兴建的面子工程,是个既得里子,又有面子,只赚不赔的好营生。有人陶侃的形容:江核心在任时,创造性的解决了公务员贪腐的问题。其要点是,让你们聪明的都贪,法不治众,“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难道,按照这条思路,社会发展成,“所有的人都是坏人”,才能满足我们被扭曲的心态吗?这,我不能接受。
所以,吴英的死,低调的说:是“理应如此”。
邓亚萍是国家有功之臣,在现行不尽人意的社会制度下,坐上那个位置犒劳一下,再要非议,那只能说社会已经进化到了,良莠不分的高级阶段了。我跟不上这个阶段,也很正常,并不为此感到有丝毫的失落。至于她的肮脏之处,至今我还没有听说。
因此,坚持我的观点:“吴英死了,邓亚萍才可以活着”没有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