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明日乡村:希望的田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探讨扶贫措施之前,让我们来先回顾一下当前中国农村贫困局面形成的原因。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农业水平长期领先世界,然而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依靠传统耕作方式的中国农民,由于生产力根本无法和欧美以机械化、商业化现代农业相比,中国农业价值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才逐渐边缘化。
从1949 到1979年期间,土地收归国有,中国农村的小农经济模式被转型为集体经济,政府组织了大范围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扫盲活动,提高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农民的基本素质。但是为了集中财力迅速实现工业化,当时政府采取了城乡二元体制,利用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自由流动的权利,而且以政府手段统一收购农产品,制度性压低农产品价格,事实上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方式完成了中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
从1979年后到现在,以“大包干”为模式的农村土地改革,给与了农民土地使用权和个体单干自由。一方面解放了农民为强制型“集体化”所束缚的创造力,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小农经济的缺点和局限性。除了一些邻近大城市得到了城市扩张的益处,或者靠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个别靠集体经营企业而致富的乡村外,大多数农村的现状极不乐观。青壮年劳力纷纷离乡背井到大城市打工,农村变成了老弱病残和儿童的留守家园。尽管中国政府从2006年开始就中止了农业税,但由于水利失修,管理失序,政策偏失,以及老龄化严重,中国农业整体面临着环境、经济、医疗和伦理等种种危机,过去三十年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可有上亿的农民依然处在贫困线下,更多的人虽然勉强温饱,但没有消费能力,更谈不上融资和提高再生产的能力。
尤为严重的是,近年来贫富分化严重,中国社会阶层开始固化,农家子弟上大学越来越难,就是上了大学,毕业以后还会有就业难的问题,就业靠“拚爹”的社会现象,阻挡了农家子弟的上升渠道,也极大地妨碍了农村的脱贫努力。
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农村耕地面积少,自然资源匮乏,所以中国农民的脱贫不能单靠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或价格来实现。同时,由于农村的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农民缺乏农耕以外的知识和技能,怎样提高他们的生产水平,提高农业产品的价值增值能力,将是农村扶贫事业的重大挑战。
“大包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开拓全民思维的效应,然而三十多年后,我们应该看到各自为政的小农经济在自然灾害和全球化的经济体系里都不堪一击,如果想在中国达到全民富裕的目的,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建立新的农村模式。
事实上,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都是以合作化为基础的。美国根据农产品的种类建立了一系列行会来确保生产、销售、经营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障,并且通过立法来建立农产品补贴制度来确保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日本、南韩、台湾也都有农民协会通过互助合作来提高农产品的增值效应,并改善农民的收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政府应该学习各个国家的不同经验,为中国农村建设制定出一个长远的发展措施来。
中国农民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杰出的贡献,然而农民作为一个群体,在经济、政治、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却长期处于弱势,他们的默默付出奠定了今天中国高速发展的根基。今天当农民的权益受到损害侵蚀的时候,中国政府必须作为他们最后的防线来为他们提供基本保障和最后保护,而社会的其他行业和阶层,也必须意识到反哺农村不光是所有中国人的道义责任,也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最好出路。
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关键。从2000年开始普及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个很好的开端,但是仅靠初级教育难以培养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本领。电视,电脑,手机,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大大降低了知识的传播成本,政府应该大力利用电视和网络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推广技术教育,帮助农村人口学习商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创业能力。
过去十年中,中国交通版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铁成网后,各地的人员与物资交流将更加便利,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和损耗程度,政府应该因地制宜地设立“扶贫特区”,不搞一刀切的行政化措施,针对各个地区的贫困现状,制定发展措施。利用农村发展的后发优势,广泛使用新能源、新材料,提高农业产品的增值价值以“本土化”的方式发展经济,让青壮年农民不必背井离乡就能找到非农业型的工作,从而逆转当前的农村危机,并有效消减城乡差距。
目前农民因为没有可抵押资产,很难融资。如果政府调整目前的土地政策,不放任私人资本巧取豪夺农民土地,而由政府出面来组织改革农业资金信贷系统,为农民背书,让他们可以用土地使用权来换取资金,将会很大提高农民的贷款率,让他们得到现代金融系统帮助来进一步发展。
从1949 到1979年,中国修建了八万多座水库,治理了数百条河流,修建了上百万里的灌溉系统,可令人痛心的是,过去三十多年的分田到户的小农经济方式分散了农村基层政府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停顿,水利失修状况严重。政府必须承担起重修水利系统的责任,这样的工程不光会给中国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为只有科学综合地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才可以保持水土,保护环境。
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需要,发展交通,冷藏和储备等和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的基础建设会给产能过剩的城市企业带来新的机会和更多的利润。政府还应该根据具体的农作物,制定从生产到加工到营销的综合性市场策略,让农民除了生产农产品外,还可以从商业链的不同环节中受益,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只有当农民的综合收入水平提高了,中国才能真正扩大内需,消化剩余资本,促使经济繁荣,保证社会安定。
尽管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发展使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然而中国依然有将近一半以上的人口还是以务农为生,遍布在各个城市中的亿万农民工依然根系农村,中国到底是个农业大国。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农村贫困依然广泛存在的现实,努力改善农村的教育水平,提高农民的经济状况,把今天老弱病残留守的黄土地,变成明天朝气蓬勃的希望田野。归根结底,全面发展农村,帮助广大农民脱贫才是中国最好的维稳措施。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