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过去30年告诉世人: 在美国模式之外, 有中国模式

来源: justasked 2011-12-09 05:44:1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127 bytes)

当“G2”、“龙象之争”成为国际媒体报道的议题时,美国前总统卡特(Jimmy Carter)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显得并不热衷,这名“中国通”指出:亚洲各主要国家的经济生命力都毫无例外地依赖海上贸易能够自由出入两三个主要港口。只要用几颗 磁性水雷挡住上海、横滨或者孟买港口的通道,就可以使中国、日本或印度的经济几乎陷入停顿。

在布热津斯基看来,中国始终是一个地区性大国。他认为,一个国家想成为全球性大国,必须在各个方面,包括政府的属性、公民的生活水平和权利上领先。“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但我相信它正朝那个方向努力。”

至于中美两国价值观的对比,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在全球传播开来,是因为发出的信号告诉人们可以很快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中国在过去30年也告诉了世人这一点,因此在美国模式之外又多了中国模式。

在 14年前,布热津斯基就指出了中国模式的几个问题:“最明显的缺陷是机械地依靠统计数字做预测,日本就曾经被认为是下一个超级大国,但日本经济脆弱性因素 和政治缺乏连续性的问题都使其没有走向那条路,而中国是否能坚持20年内的爆炸性增长速度,也是一个极难肯定的问题。再者,中国的高速增长很可能产生政治 上的副作用,将会限制其发展。民主化的问题也是不能无限期回避的,因此,中国除了继续向世界开放外,别无其他经济上有效的、政治上可行的现实选择。”

布 热津斯基表示,中国有基础设施和中产阶级,目前最大的挑战在于满足人们的政治诉求、拥有平稳的政治体制和自由地获取信息,以及公民自由表达的另一政治平 台。在某种程度上,以上的这一切都必须融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所谓的21世纪良性社会。美国也有自己的问题,虽然有民主,但对社会的公正关注程度还不够。

有 人认为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原因和现状,迫使它需要一个强势的中央政府,不能走美式民主之路,否则可能将面临苏联解体的后果。对此,布热津斯基认为,中国政 府目前在保证国家共识成为最重要的国策上做得很好,它包括改善基础设施、缩小城乡差别,以及让大多数中国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多年以后,这是否能满足每个 人依然是个未知数,因为到时会有更多人希望拥有政治权利。现在中国的共识在于过去20到30年之间的进步的确使得大部分人从中获益,而不是被伤害。

布热津斯基认为,当前世界处于一个任何战争、尤其是当敌对双方都有核武器而非常危险的时代,因此任何的摩擦都应该避免。中国政府对此有非常清醒的认识,目前和平崛起还是主调,希望能持续下去。

针对中国是否还应该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布热津斯基表示,在一个如此复杂的世界里,美国国债是最安稳的,如果你不这么认为就不要购买,总会有其它人购买的。

布 热津斯基继承了尼克松(Milhous Nixon)和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开启的与中国交往之旅,尽管对共产主义有着强烈的态度,但他在与中国交往方面,表现出极强的务实精神。1978年,他强烈要求卡特总 统批准自己访问中国,并被授权可以对中国人说,美国承认中国提出两国关系正常化的3个基本条件:同台湾断交、撤走美国在台军事人员和设施以及废除美台安全 条约。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和华国锋接待了他,规格堪比接待基辛格。

布热津斯基对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早就有冷静分析:“中国人痛恨日、美、俄、 英、法使他们遭受的长期民族耻辱。随着占统治地位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蜕变成缺乏时代感的空论,中国人不断增强的民族主义有可能成为中国政治团结的主要源 泉。在中国周围,印度人忙于国内日益加剧的种族冲突,他们十分嫉妒中国对于外国直接投资吸引力更大一点。俄罗斯则担忧,从长远来看,他们在远东的领土也许 会被更加强大和人口稠密的中国夺去。”

所有跟帖: 

左剽右截,前后矛盾 == 中国模式 -hot-chili- 给 hot-chili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09/2011 postreply 13:51:04

中国在过去三千年还不都是一直搞的自己的模式 -fkcom- 给 fkcom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09/2011 postreply 15:01:5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