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缺乏验收机制 申请项目等同捞钱 zt

来源: pintai 2011-11-27 14:48:5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6924 bytes)

来源:来源:科技日报 高博


·         我所了解的科学项目,都是重申报,轻结题。资深科学家刘亦铭(化名)告诉记者,科学项目一申请到手,就肯定能通过验收,成了中国科研界的常态。

缺乏认真结题验收与科学评估的后果,就是让申请项目等同于写方案捞钱。争取经费变得比高水平成果更有吸引力,中科院院士郭雷说,这扭曲了科研投入的真正目的。

 “
如果每个项目在结题时都按照任务书中说的目标去验收,又有多少可以结题呢?在一篇评论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侠说:按照中国惯例,申报时轰轰烈烈,结题时草草收场,已是众所周知的秘密。

刘亦铭是中国一所著名高校的系主任,也曾是十五期间某国家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和相关课题的验收者。回忆起当验收专家的那些事儿,他颇为感慨。

·         毫无疑问,验收时我做不到客观。刘亦铭说,假如认真按课题要求去审查,大多数参与单位都没有达到预定目标。

实际上他们没有那个能力去完成目标。在项目分派阶段,我参与讨论和决定,对各单位的实力是清楚的。在刘亦铭看来,项目管理部门提出的科学目标太高,超出了国内大多数相关科研机构的实力,只有少数人能够进行这一层次的研究。但在分配任务时,还是得撒胡椒面,让各个单位都能沾一点光。

没有匹配实力的单位承诺完成目标,但实际上又完不成。这种矛盾想要解决,只有靠验收时松松手

我组织验收的时候,那些做过些工作的,就算成果没意义,也让它过了。至多是在报告里有一两句比较严厉的话。刘亦铭说,也有那种太差的,拿了钱什么都没做,实在没法让他们通过。就因为这个,他们闹到部里去了。

官员们不希望出现通不过的情况,刘亦铭说:这显得他们工作没做好完成不了课题的,你怎么把钱拨给他了呢?

各种动机交汇下,顺利结题也就势所必然了。

只要能结题,部委可以满足于达到所谓的世界先进的目标,主管官员和首席科学家因完成任务而松了一口气,那些缺乏实力的研究单位得到了实惠。皆大欢喜。

项目验收怪象连连

国内一般通过年度报告、中期和终期结题来检查科研项目,记者不止一次听科研工作者提到:许多验收完全是走过场。

记者曾见识过一些项目的验收:被验收方念一遍汇报稿,例行公事般的几次问答,被验收方准备好了验收结论草稿,验收专家们稍加改动,增删几个定语,加上一两句空泛的评价,大家鼓掌通过。接下来就该是融洽的联谊活动了。

一位老记者经历过更荒诞的场面:验收专家与被验收方坐在一起商量合适的措辞,并最终敲定一个大家满意的稿子。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陈难先今年两会期间曾发表言论,痛斥评审书的草稿通常是由被评审的人来起草,评审专家只是在一些用词上作些无关痛痒的修改,甚至仅仅是改改标点符号而已

在这种生态环境下,国家钱投入得再多也是糟蹋。陈难先感言。为此,他曾要求其主管项目的评审专家写出自己的意见。但他的做法毕竟是个例。

中科院一位青年科学家告诉记者,在他们的专业圈子里,前几年某部委资助的一个重大项目顺利结题,被视为笑话。项目是中国几条大河的污染治理。验收时说污染被成功控制,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纯属忽悠。新闻里也报道说污染依旧。你拿它有什么办法?

在科研界常被讥讽的,还有几年前的汉芯造假事件。陈进为什么能通过院士参加的专家组的验收?记者采访的一位老科学家曾质问,后来这些人都怎么处理了呀?因为这里水深,就不了了之了。

·          “管事的怕惹事,大家都学会了和稀泥

如果在规划与立项时把好关,后面的问题会少很多。王贻芳坦言,如果我们支持的是真正的科学家,科学界求真务实的风气就会蔚然成风;如果少借中国特色搞一些歪门邪道,多参与国际交流,按国际惯例办事,问题就会少很多。

然而,抱着相似观点,并付诸实施的刘亦铭却碰壁了。几年前,在国家重大项目的立项阶段,他试图请国外专家来评估,避免中国的人情羁绊。为此,他请了行内几位世界顶级的科学家来华。

没想到,这些科学家刚住下,就被某位院士请去吃饭。刘亦铭笑道,大概是想让专家们替他的研究组说些好话。发现专家可能不会做出对他有利的结论,这位院士马上就去告我的状,说这些专家都是我的朋友,肯定会把经费派给我的人。

院士告状,让主管官员感到为难,找刘亦铭商量。无奈之下,刘亦铭只好不再坚持由国外专家出具意见。

我本来考虑在验收阶段也引入国外专家,但后来自然也打消了这个念头。在海外工作多年归国的刘亦铭,终于感到事情没那么容易。最终,他也成了草草验收的专家组组长。

十年前,在这个专业领域,韩国人的水平比我们低。但他们现在的实力已经超过了我们。刘亦铭介绍说,十年间,他在韩国的同行们只经历过三次验收,每一次都会淘汰掉大多数参与者,政府选出少数拔尖机构进行后续支持。

国家新政封堵漏洞

怪象摆在人人眼前,却年年依旧。验收不力,成了管理部门必须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科技部试图通过改革科技项目管理,强化验收环节。

针对十二五期间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几个月前,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发布了修订版的《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的实施原则是竞争、公开、择优、问责。在项目验收方面,新《办法》被指针对十一五期间暴露的两个问题: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了增强公正性,则规定各专项领导小组可以委托具备条件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专项任务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这些改革尝试,在多大程度上能达到满意效果,还有待时日检验。因为在验收负责方表现出的懈怠和不负责任,往往并非源于条文的缺失。

高博·       

所有跟帖: 

I do think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 politics in 科研 funding -2544- 给 2544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27/2011 postreply 15:37:3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