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鲁郑先生应该申请一下吉尼斯写作数量最多记录 和 吉尼斯最爱学习记录

宋鲁郑文章写得多、写得快,成为网上讨论的一个现象。
  有网友统计了宋鲁郑2008年7月22日到2009年3月23日的文章数量,共为230篇,其中2008年12月发文29篇、2009年1月发文31篇,“绝大多数是原创文章,基本做到日不虚度”。这位网友找来文革期间著名的上海“罗思鼎写作组”、北京“梁效写作组”的情况和他对比:“1971年7月,‘上海市革委会写作组’(笔名罗思鼎,谐音‘螺丝钉’)正式成立,分历史组、文学组、经济组、哲学组等,又下辖若干外围小组……合共237人。到1976年10月停止活动时,写作组本部及外围组织人员发展到近500人,共发表文章800篇左右。存在5年,平均每年发文160篇,每月13篇。1973年10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成立‘批林批孔研究小组’。1974年人员调整后定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以梁效为笔名。梁效写作组(参与人数不详,对比罗思鼎,估计应有百人)在两年时间里,共发表文章181篇,平均每年发文90篇,每月约7.5篇。宋鲁郑先生只身一人,在连续240天的时间里面,每日发文,约为罗思鼎的两倍、梁效的四倍。” 因此对于宋鲁郑高密度的文章,网友“不得不怀疑这是否是其个人亲笔”。
  许多博友调侃,曾怀疑宋鲁郑不是一个人写作。
  有人言之凿凿:“宋鲁郑就是三个分别姓宋、鲁、郑的人组成的写作组。”
  有网友认为:“以宋先生这样的发文量,不要说谋生挣钱、正常交往、获取信息、生活琐事、身体不适等,每天除去吃饭、睡觉,把全部时间用来写作,都难以胜任。因此不得不怀疑其身份、背景。”
  质疑多了,宋鲁郑只好出面解释:“写文章对我来说并不是难事,事实上是一种享受。而且我也不认为花费时间过长。我去年(2008年)回国,在车上用笔记本电脑随手就写了几篇文章,这对我是常事。除此之外,我无其他爱好。”“一是2007年孩子来到法国,一家团聚,心态由此平和,再无分心、牵挂。二是2007年经济危机,商机无多,闲散之余,便开始诉诸笔墨。三是没想到一炮走红巴黎侨界,倍受鼓励。”
  记者当面问他,最多的时候一天写过几篇,他说曾一天写过三篇。
  记者问“咋知道那么多呢”?他说靠积累,靠终身学习。
  宋鲁郑说:“我虽然是这两年才写文章,但积累却已超过二十年。”他从1987年上大学起开始重视积累,工作后也没停止学习,喜欢看历史、哲学书,曾在1999年被评为滨州第一届青年藏书家。在法国这些年也是不断地学习积累。他告诉记者:“学习是终身的,并不能因为工作了就不学了,每提升一步都需要学习。”

所有跟帖: 

宋鲁郑先生不是个商人么?看看宋鲁郑先生都做什么生意来养家 -xiangqidashi- 给 xiangqidashi 发送悄悄话 (7153 bytes) () 08/17/2011 postreply 07:51:55

看来有人开始怕宋公明了,心虚了 -EY2008- 给 EY2008 发送悄悄话 EY2008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7/2011 postreply 09:35:51

看来还是您了解宋, 他身上确实有宋公明的影子 -xiangqidashi- 给 xiangqidashi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17/2011 postreply 10:36:41

转老宋贴在此寥寥无几,如此害怕?要有自信嚒,听听不同声音! -同时时- 给 同时时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17/2011 postreply 11:18:07

姓宋的也是日本人? -武装- 给 武装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17/2011 postreply 19:01:1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