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清王朝的慈禧太后每天午休和用餐是乘坐火车往返的!不过,她乘坐的火车从始发站到终点站不过1510.4米,也就是1.5公里略多一点。铁路沿着今日北京北海公园的西路直接通往中南海,在当时北海的镜清衙门前建有一座相当豪华的站廊。 这条铁路的策划人是李鸿章。 事情还得从1876年11月说起。当时唐山至胥各庄全长近10公里的唐胥铁路刚刚举行了通车典礼,但是通车没几天,朝廷便以“机车行驶,震动东陵,且冒出黑烟,有伤禾稼”为由,一道命令禁止使用蒸汽机车。于是,出现了世界铁路史上荒唐而滑稽的场面——马拉火车。 当时,朝廷官员对修建铁路意见极不统一,上疏阻挠的内阁大臣、御史谏官占多数。他们认为火车行驶“害根本,失民生”。这些言论,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是为了“生态环境”,但当时却是抱残守缺、阻碍社会进程的陈腐观念。作为拥有最后“拍板权”的慈禧太后,在众说纷纭之下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直隶总督李鸿章是主张修建铁路的当权者。他深知,要想恢复铁路建设和使用机车,必须要征得慈禧太后点头,而慈禧太后没有看见过火车,更没坐过火车。于是,李鸿章特意从法国购买了六节特制的小火车车厢,并经慈禧太后同意,在宫苑禁地修建了这条铁路。 慈禧太后当时移居到了西苑,她每天要到勤政殿上朝理政,而散朝之后则到北海的镜清斋用膳和午休。李鸿章抓住这个机会,为慈禧太后在这两地来往准备了朝廷的第一列“专列”。 慈禧太后是一个追求新鲜刺激的人,她应允了李鸿章的请求。但是她强调,虽然是不坐凤辇了,但出门的规矩一条也不能减少。于是,朝廷为这列车的每一节车厢都制订了严格的等级规定: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乘坐的车厢用黄绸窗帷,宗亲、外戚乘坐的车厢用红绸窗帷,而大臣们乘坐的车厢只能用蓝绸窗帷。慈禧太后乘坐的“专列”出发前,要像她平时乘坐凤辇出行时一样讲究排场,要有两队太监手持幡旗组成仪仗队,在铁道两侧引导列车前行,几十名太监肩绊黄绒绳,拉着火车前行。 名曰火车,却不能使用机车牵引,成为后人的笑柄。有一首《清宫词》对此事描述道:“宫奴左右引黄幡,轨道平铺瀛秀园。日日用膳传北海,飚转直到福华前。”
中国历史上最安全,最环保,最低炭的火车,没有出过一次事故
清王朝的慈禧太后午休用膳坐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