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过去二十年了,现在想起来唯一在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多少热血青年在上街游行或在天安门广场为民主而绝食。那个时代,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理所应当地希望用自己的理想和对世界的理解来引领社会。当时,刚刚经历十年的改革开放的中国,仍然在舆论上给予了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很多鼓励。在潜意识里,整个社会把这个以年轻人为主的阶层当成了未来的希望,当成了一切先进的东西的代言人。当一个年轻人在公共场所说自己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难道不是会有很多羡慕眼光会投过来,这是一种无形的荣誉和社会对自认为是优秀的年轻人的最大的认可。
但是看看现在,大学生已经不是一个优等人的代名词。社会在用金钱,地位,个人的成功等最实际的标准来衡量着每一个人。年轻的大学生们,早已失去昔日的光环。上大学,对80年代的人而言可以改变人生的地位可以当仁不让地把自己划入社会精英的行列,但对现在而言,不过是一种职业的培训。任何一个成熟社会已经不会理所当然地给予一个人所谓的优等的待遇,年轻人必须用自己的未来的年华,自己的经验和积累的财富,来让社会承认自己。
64,只是一个在很特殊的年代发生的很特殊的事情。64的年轻人,用社会对自己的认可,来希望实现一个很大的理想。但64的枪声,经济改革,找工作,挣钱,养家糊口 。。。 二十年一路走来,不过是回归真实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