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心在食物链低端乐不思蜀,是不会走远的

“第二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居然有制造无品牌,这绝不是好兆,这一点我们得清醒。该是看到邓氏快餐经济的问题的时候了,主动迎合西方,把西方自己从来不挂在嘴边的“对外开放”自作多情地当经念,非但不对自己的产业、品牌和市场进行保护和引导,反而以超国民待遇的政策引狼入室(至今乐此不疲的外资优惠政策),乐滋滋地坐看人家攻城略地,渗透搞垮自己的自主核心产业(不仅仅是工业,农业也未幸免),把自己变成外国操控的低水平加工作坊,这看似热闹,实际是捡芝麻丢西瓜,远看是断子绝孙之路。不客气地说,这只是有其表无其里的东南亚式“繁荣”,即所谓“四小龙”的放大版本。“四小龙”们不过是赶上了冷战时期西方长期封锁窒息中国大陆的机遇,捡到了从中国堵走的贸易机会和西方已觉得不偿失的淘汰行业,充当了西方求之不得的转嫁成本的廉价加工厂和廉价原料供应地而已,多数国家和地区并无多少有竞争力的东西,所以九十年代金融危机时一触即溃,立马现了原形。曾几何时,它们是我们那群有知识无头脑的书呆子的偶像,仿佛马上要发达了,可是今天它们的发达在哪里呢?透支子孙,娱乐当代,今天我们作着大版本的“四小龙”,以为得道了,可是明天呢?等到我们廉价的资源(人和物)耗尽了,西方的加工作坊再度转移到其他更为廉价的国家和地区去消耗,我们靠什么竞争呢?我们的子孙去喝西北风?当年的“四小龙”中,真正有出息的只有韩国,算一个特例。后起的国家和地区中,只有韩国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和产业,继日本之后,在西方响当当地让自己的汽车和电子品牌流行了起来。中国要真正发展,至少应该学学后发国家韩国的例子,让世界先知道自己的品牌,后想起自己的制造,而不是30年“一心一意搞建设”还只见制造不见品牌。品牌并不是桃花源般的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平等竞争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是国家整体战略和政策的产物。小打小闹是不行的,毫无组织的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无序无脑的白猫黑猫更是没戏的。不论是日本还是韩国,为了打造自己的优势产业和竞争力,它们都经历过政府清醒地设计制定产业政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力保护、引导、协调和扶持优势企业和产业做大做强的过程,而绝不是放任自流,坐看无序竞争, 更没有不对等地大开国门,鼓励国外企业如入无人之境地冲垮自己成长中的本国产业。30年了,我们对外开放的已经够多了,而别国尤其是西方对我们的开放还远远不成比例;现在,该是我们对内停止产业放任政策,对外放弃对外开放,寻求对等开放的时候了。没有清醒明确的国家战略和思路,没有国家力量介入的有意识的大力引导、保护、协调和扶持,让自己的企业和产业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无序成长,或放弃市场主权,任国外的庞大企业在我们的土地上各个击破我们正在成长的企业和产业,那我们是永远不会发展出真正的竞争优势的;相反,我的确会陷入经济殖民的深渊,等待我们的将会资源耗尽后的无穷劫难。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