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海归

      “我们养的土鸡现在已经上市,在专卖店里,只要用感应器扫描鸡爪上的‘电子身份证’,就可以知道它的‘出生和成长经历’,大大增加了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信心。”贾仕鉴、张艺夫妻俩从新西兰留学回到贵阳,放弃高薪工作,在乡下办起了养鸡场。
  依靠贵州首个以物联网模式管理的养鸡场和专卖店,这个当初为家人和朋友难以理解的举动,随着产品销路的越来越看好,小两口的创业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贾仕鉴、张艺夫妻俩正在为土鸡配戴“脚环”,通过扫描鸡爪上的这个电子身份证,养殖信息一目了然。

  出人意料 海归夫妻当“鸡农”

  2004年,新西兰梅西大学毕业的贵阳女孩张艺回到家乡,在一家外资企业担任高级管理人员。此时,同样留学归来的贾仕鉴也辞去了上海的高薪工作。2008年,两人在贵

  阳喜结良缘,并有了一个小宝宝。

  “生了孩子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让我们俩很触动。”张艺说,她在新西兰留学时对当地畜牧业先进的管理流程有所了解,于是想自己创业,在贵阳建立一个有完整、安全管理体系的养殖场。“老公听了后很支持我,我们就计划先办一个养鸡场,以此入手,编写出一套完整的管理软件。”

  小两口刚刚做出决定,就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反对。“爸妈和朋友都说我们的书白读了,出国绕了一圈居然回来当农民。”贾仕鉴说,“但我俩认定不管赚不赚钱,只要这个科学的养殖管理体系能建立起来就绝对是好事。通过具体实践,也可为我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信息化提供实验参照。”

  屡败屡战 三次创业始见“金”

  2008年10月,夫妻两人在息烽县找好了场地,买来500只鸡苗,一边熟悉养殖流程,一边设计编写管理软件。“这段时间主要学习养鸡技术,但后来因路途太远不适宜初期建设,养了半年多就中断了。”贾仕鉴说。

  2009年8月,小两口又花费15万元,在扎佐再次办起养殖场,规模扩大到1000只鸡。“这个时候有了经验,工作主要是采购网络设备,为戴在鸡爪上的‘质量识别脚环’编写软件。”可就在事业刚有所起色时,由于养殖场所在地长期缺水,1000只鸡逐渐死去。“我伤心极了,哭了三天。”张艺回忆道,“没有办法,我们只有放弃。”

  “我们俩还是不甘心,去年4月又在都拉营选了场地从头开始,创办起贵州黔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养殖数量达到5000只。”贾仕鉴介绍,到目前已建成环保发酵床鸡圈,搭建起覆盖养殖场的无线局域网,公司网站、监控系统等也已完成,“前前后后投入了近百万元,鸡爪上的‘脚环’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然后到深圳专门订做的。”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