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会”看中国式民主
来源:侨报
“如今历尽风波险,飞栈连云是坦途”(陆游),用来形容笔者对中国“两会”的感受,正恰如其分。国家建设从来就没有坦途。在一定情势下,高屋建瓴,及时拨正航向,果断决策,强化措施,就可能把“连云飞栈”变为相对的坦途。这一总体观感来自三方面:
一淡一浓拓新路。“淡化GDP”与“浓化幸福指数”,成为“两会”的亮点。这一淡一浓,不是一般的经济策略,而是涉及方向性的战略调整,是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根本上说,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是为了造福民众。在经济发展有限的时期,以内需来满足民众幸福追求必然有一定难度。国家发展急需外汇之际,也难免克制和减少内需。如果没有多年来国民生产总值的连续大幅提高,就没有创造、维护民众幸福的根基。
但是,单纯追求GDP,不但可能模糊了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而且不分地区、不同实情千篇一律追求,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也不利于经济协调发展。
从经济结构角度看,调整后各地扬长避短,各显其能。比如,在“十二五”规划中,北京将更着力提升软实力,注重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和科技创新;上海将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一枝一叶总关民。与上述一淡一浓相应,让民众舒心、安心、放心也成为热题。
精神的日益舒畅与物质的日益舒适,是幸福指数的要素,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志。民生保障,包括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一枝一叶皆非小事,都排上日程。各级政府为民众谋幸福要落到实处,落到“小处”。
一纵一横聚心力。重大战略调整和决策,是自下而上的民主与自上而下的集中的高度结合,是在党内外充分讨论中形成的。
中国下一个五年的发展大计,早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前,基层县市和省区已反复酝酿。草拟“十二五”规划之后,又上下内外讨论修改。中央政治局审议后再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总理亲自听取包括基层代表的意见。在“两会”上代表和委员充分审议,并提出相应具体提案。真正发扬民主,聚合群智群策,这体现了中国式的生动活泼的民主局面。决策如此,其它各种社会政治运作亦如此。
这使笔者想起哈佛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的话:“我们对当今中国社会结构的凝聚力及其政治体制保持高效的原因知之甚少。中国正在创造自己的新社会、自己的政治体制。” 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也提出了颇有新意创意的民主新论。他作出判断,“西方民主并非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他把世界民主模式区分为西式的水平民主(横向民主)与中式的垂直民主(纵向民主)。“中国正在构筑一种新的民主。有最高层的领导人,也有广大的群众,领导层发出指示,人民也可以提出倡议。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机制”。纵向模式主要优点就在于“能够使政治家们从为了选举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以便制定长期的战略计划”。此次“两会”再次证明其判断。
其实,中国民主模式既纵亦横,纵中有横。如今,大陆基层的直接普选稳步扩大,只不过中国式的横向民主不会追随西方以金钱为基础的竞选。当然,在对中国式民主有信心的同时,更要认真自我改善、自我完善,使得“下”真正“上达”,“上”真正受到“下”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