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广州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苏志佳参加市人大和市政协两个小组讨论时,主动谈起广州公车监管措施,称最快将在今年6月对包括市管干部在内的全市公务车实行更严格的监督管理,届时,公车将安装GPS跟踪系统和身份识别系统,实行分级管理,经批准非公务用车将采取有偿使用措施,试点单位估算,拟按照每公里1.5~1.7元收费。(2月23日 广州日报)
GPS跟踪系统、有偿使用,这些措施看起来有些监管的新意,但仔细思量其背后的思路,不难发现还是内部监督的老路。正如有政协委员提出疑义,如果想大力治理公车问题,首先要做的自然就是公开公车的数量,如果连这最基本的都做不到,公众自然就无法参与监督。监督者和使用者如果都还是体系内的关系,那么种种权力因素、人情因素的干扰就都还在,仅多了些技术手段又怎么可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以其中的GPS跟踪系统来说,监控的主体由原先的各单位,改为市纪委监察局。这固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只是将监督权从一个小团体让渡到一个稍大的团体,内部人监管的种种弊端依旧很难杜绝。除非GPS监控信息能向社会公开,接受民众的监督。否则相对于巨额的安装及管理费用而言,这个系统可能仍然是不值得的。
更值得担心的是,公车私用等腐败行为不能杜绝,安装GPS这个价值数亿的工程,又会延伸出一些腐败的隐患。治理公车本来是为了节约财政,如果治理未见成效,财政却因此又添破费,如此是不是得不偿失?
公车问题说到底不是车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举个未必恰当的例子,广州目前的思路是在加强投入要把一个保险箱的密码设计的尽量精密,但是却不能防止别人把这个箱子直接拿走。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完全不用叠床架屋地增添更多制度和设备,方法可以更简单,一是推进公开,公开车的数量,公开车的使用情况,民众的眼睛是比GPS更可靠的跟踪系统。二就是要加强惩处,公车私用发现一起严惩一起,在权力滥用的问题上,从来就是没有姑息就没有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