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消除全球饥饿 中国给出答案

国际视野:消除全球饥饿 中国给出答案


  世界粮食计划署从中国学到的最大经验是,政府是可以将粮食问题放在发展的首位。如果其他国家的政府也能采取同样手段,饥饿问题就更容易被缓解甚至解决。

  
2010年,中国向世界粮食计划署捐赠400万美元,其中50万美元用于援助世界粮食计划署柬埔寨的项目。图为12月15日,中国和柬埔寨两国政府以及世界粮食计划署的代表出席捐赠仪式。图片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


  中国角色完美转身——

  从受援国到援助国

  中国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关系是从尝试性的合作发展而成的。1979年,大量难民涌入中国的南部省份,其中大部分是华裔越南公民。难民的涌入给中国政府带来了沉重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向世界粮食计划署表示欢迎粮食援助,以帮助安置这些难民。经过双方协商,这些难民被安置在位于海南岛和云南省的国有农场从事扩建农场、修筑水坝、水闸和灌溉水渠等劳动,粮食援助作为工资的一部分发放给他们。

  这是双方第一个合作项目。成功的开端使中国政府意识到,在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发展粮食生产方面,世界粮食计划署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政府愿同其开展进一步合作。1981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设立了常驻机构。世界粮食计划署表示,进入中国的目标乃是帮助中国实现粮食自给。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粮食计划署由于受其有限援助资源的限制,开始将其援助重点从中国较富裕的东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世界粮食计划署依然坚持其发展援助的方针,在边远干旱地区通过以工代赈形式修建起灌溉系统,遍布整个地区,增强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此外,还通过以粮代教形式鼓励农民参加扫盲和农业技术方面的培训。粮食和培训的结合更加激励了农户投身世界粮食计划署项目的热情,提高了土地平整和灌溉水渠建设的质量。

  这些发展援助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当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在甘肃定西地区,引黄灌溉工程完工后,当地粮食产量从1989年到1995年增长了638个百分点。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进行的发展援助和紧急救济工作中的高效表现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肯定,认捐国在80年代中后期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向中国提供的粮食援助达到了峰值,是当时其在全球的最大项目。

  进入90年代,国际粮食援助形式出现转折,捐助国更加重视紧急援助,提供给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发展援助资源明显减少。为了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始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展开合作,由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粮食支持,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提供小额贷款,让受益人从事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养殖和其他创收活动。这一项目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可持续的方式改变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

  随着中国减贫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世界粮食计划署逐步认识到对中国的援助已经不再是必须的。21世纪的钟声敲响后,世界粮食计划署规划了一个对中国的收尾援助计划,主要是对之前已经建立起的援助工程进行升级,对农户进行必要的培训,使这些项目在世界粮食计划署撤出后依然能够运转下去。

  从1979年到2005年,中国获得了世界粮食计划署价值10亿美元的援助,约3000万人获得了400万吨的粮食援助。2006年以来,世界粮食计划署携手中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完成了从受援国到援助国角色的完美转换。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