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陆航团长司启富飞出高难动作令外军赞叹

一架武装直升机起飞,南京军区陆航某团团长司启富一个标准的“U”型起飞动作将飞机送上天空。

飞机呼啸着、抖动着,以大于60度的大仰角跃升、跃升。大约500米高度时,飞机陡然停止跃升,机身停顿刹那,一个180度的空中转体,又以近70度的大俯角直扑地面。

当离地面数十米时,机头拉起,一个标准的“O”型着陆动作,将飞机停归原位。

“好一个莱维斯曼!”欢呼声中,现场观摩的外国飞行员竖起拇指:“中国飞行员,棒!”

他们也许不知道,这个叫做“莱维斯曼”的国际公认的高难度、高风险动作,司启富早已驾轻就熟,团队飞行员中会飞的也不乏其人。

身为特级飞行员、优秀教练员和出色指挥员的司启富,能熟练驾驶8种战机,个人飞行总时间早已突破5000小时,指挥上万架次无差错。

入伍34年来,司启富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4次被总参陆航部评为“优秀飞行指挥员”、“优秀飞行教员”,被南京军区表彰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2007年被四总部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当团长4年,他推动团队战斗力建设3次跃升;带领团队圆满完成24次重大演训任务、7次非战争军事行动。

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苏北老区的司启富,对军队有着质朴的感情。33年前那个夏天,一群身着军装的人来到司启富就读的中学招飞,他第一个报名。入校当兵,他在航校同期学员中第一批单飞,以全优成绩毕业。

1997年,根据军事斗争准备任务需要,军委总部决定在南京军区组建陆航团,要从各陆航部队抽调飞行骨干。已是驻北京陆航某团飞行大队副大队长的司启富,第一个提出申请。他相信,到打赢最需要的地方去,才能最大程度实现自身价值。

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入,陆航部队未来作战地位作用日益凸显。2004年,南京军区又一支陆航部队开始组建,司启富面临机遇:已在副团职岗位上“悬停”7年、时任副团长的他,作为新组建团队的团长人选。然而,任命下来时,组织上选择了比他年轻的参谋长。

司启富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报名参加了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接着,转身去了指挥塔台……

之后大半年时间,团长外出学习,参谋长缺位,抓训练的担子落到司启富一人身上。他科学安排、合理调控,严抠细训,用3个月时间,把压在年底近半年的飞行训练任务完成,当年的飞行训练时间超额完成总部指标的3.3%。

2006年1月,司启富走上团长岗位。就在他走马上任前一个月,团队在总部组织的年度训练考核中排名最末。那段时间里,团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飞行员不安心、官兵战备观念不强、训练落实质量不高等问题。

上任第一天,他和政委陈立新促膝交谈至深夜,一对主官形成共识:带部队抓训练,就是要把官兵战备之弦紧起来,把准备打仗的思想带起来!

第一件事,就是抓战备训练,制订详细的训练计划。从单兵、单装、单要素、单系统抓起,分队每周组织一次紧急进场、紧急出动训练,团每月组织一次重点课题的战备拉动,每季度组织一次综合战备演练,每年按照“一个过程”自主组织一次团规模实兵实弹战术演练。

正是司启富这种随时准备打仗的使命意识、紧迫意识,催生了团队战斗力建设的3次跃升:当团长第一年,团队接受全军年度考核由老末跨入中间行列;第二年排名第四;近两年,一直名列全军陆航部队第一。

2008年赴汶川抗震救灾,团队从接到命令到直升机一次性全部升空,仅用23分钟。经过8小时1500多公里的大编队、长距离、超强度连续飞行,到达指定地域展开要素,比规定时间提前5小时。

认识司启富的人都说,这位60年代出生的团长,想法和“80后”一样新潮。在军事变革转型浪潮中,“转身”快人一拍;换装过程中,“换脑”抢先一步。

司启富每天再忙也要挤出时间读书学习,4年时间“啃”完《外军陆军航空兵数字化建设》、《信息化作战与信息化建设》和《外军直升机训练教程》等10多本军事理论书籍,考取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成为团队信息化建设带头人。

生活中外表敦厚、规矩,甚至看上去有点老实的司启富,在飞行专业中有一身绝活。

受军地机场等方面的限制,该团本场飞行空域局限在狭小范围内,与日益繁重的训练任务、不断壮大的飞行员队伍之间存在突出矛盾。司启富凭借过硬的指挥素质,从老天牙缝里抠时间,训练小时年年超过总部训练指标。

前两年,他带领飞行员进行挑战“动升限”训练。大家纷纷叫险:这一选训课目大纲没有明确要求,没必要要求那么高。

但司启富认为,多练一手就多一份胜算。他精心准备,科学施训,大胆挑战人体生理和装备性能极限,人员经受了高空缺氧、晕厥和耳膜穿孔等考验,装备经历了发动机喘振、空中停车和旋翼失速等挑战。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