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控制外来人口纵横谈 – 对比1918

来源: 2011-01-23 08:33:16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北京市人大常委通过专题调研,建议控制外来的所谓“低端”劳动力,以此控制北京流动人口猛增的趋势,缓解城市环境资源压力。

为什么北京要控制外来人口?-百年前(1918)北京有没有控制外来人口?

1918年8月,几个湖南年轻人联袂北上,商谈赴法勤工俭学。到北京后,其中一位决计留在国内,进行半工办读计划。这就面临了给这个年轻人找工作糊口的问题。年轻人打算在北大找一份差事,担任打扫教室的工作,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听课。当时北大流行雇用工人课后擦地板扫地,工作很轻松,还可以得些额外的好处,即和教授、学生经常接触。

许多年后这个年轻人回忆了这段使他刻骨铭心的经历:“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对于我,北平好像花费太大了;我是从朋友们借了钱来北平的,来了以后,马上就必须寻找职业。杨昌济--我从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教员,这时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我请他帮助我找寻一个职业,他就把我介绍给北大的图书馆主任。这主任就是李大钊,他不久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李大钊给我找到工作,当图书馆的助理员,每月给我一笔不算少的数目--八块钱。我的地位这样地低下,以至于人们都躲避我。我担任的工作是登记图书馆读报纸的人们的名字,可是大多数人,都不把我当人看待。在这些来看报的人们当中,我认识了许多有名的新文化运动领袖们的名字。像傅斯年、罗家伦,和一些别的人,对于他们我是特别感兴趣的。我打算去和他们开始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忙人。他们没时间去倾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土话。”

从以上的回忆可以看出这个年轻人当时做的不是什么‘高端’的工作,也不算‘高端’人才。按照现在北京控制外来人口的标准,他进不了北京,更不可能在北京大学找到工作。-百年前年轻人可以随便闯荡中华大地,1918 年到北京,1921年到上海。

今天的湖南乡下人能够在北京立足吗?

今天的湖南乡下人能够在北京大学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