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蔡先生

来源: 2010-12-26 02:41:31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时期是知识分子的黄金年代。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二是,宋明时期;三是,民国时期。蔡元培是民国时期的佼佼者。


说到蔡元培,人们在他的前面有很多称谓,如,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国学大师,等等。但现在人们提到他时,总是以景仰的、崇敬的心情,以无可奈何的惋惜、哀叹来称谓他――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有史以来最有成就的大学校长,他是一座至今难以逾越的高峰,一座如今愈来愈高大的丰碑。


早在1894年(时为甲子),28岁的蔡元培就开始了京官的生活,供职于翰林院。作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他在北京的生活与以后的作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1911年,新的时代开始了。1912年初,蔡元培在南京临时政府中是首任的教育总长。他先在南京,后又北上到北京任职。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为中国教育作的贡献是:改学堂为学校(北京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校),用新的教科书,等等。可以说,这是现代教育的开始。


任教育总长半年后,因为政治原因辞去了职务。


这时,他的时代还未真正来到。


早在辛亥革命前的1904年,他就发起组织了光复会,并且担任会长,第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被孙中山委任为上海分会会长。因此,他是不可能与北方政权合作的。


随着形势的变化,1916年低,蔡元培的黄金时代来了,北京大学的黄金时代来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来了――作为大学校长的蔡元培登上了历史舞台。


学术至上,兼容并包,改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术之机关。他招来了各方面的大家来到北京大学,也能以宽容的态度、灵活的方式来办学。如陈独秀,只是来办《新青年》杂志的,并未在学校教课。


为什么他能吸引众多的人物来到北京大学?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民国时代的大环境,这是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时代,是个人自由得到释放的时代。有时,甚至是无政府时代。政府少作为或不作为,而社会却在正常的运转。作为大学校长,他的教育思想能够有效地实施。如果,有一位书记与他平起平坐,不知效果如何。


还有,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性格温和的蔡校长,被人们称为老好人,各种人物赞誉他,而毁谤他的人则少有,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如,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宴会上,酒后的钱玄同向他发问:你的字写的这样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在座的同仁听了后觉得会使蔡校长难堪。而他却笑着答到: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试。


作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与作为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作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相似,并不在学校教课,只是到了后期,才开办了美学课。


由于提倡与重视美育教育,他开办、发起了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由留学德国的萧友梅主持。音乐传习所被停办后,1927年与萧友梅南下在上海两人共同创办了国立音乐院(现上海音乐学院前身)。


创办国立音乐院一事,不仅在知识界、教育界,即使在音乐界也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熟知。笔者1986-199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读书时,校园内只见萧友梅塑像,未见蔡元培塑像。


其实,在民国那个年代,也只有蔡元培的威望,才能使国立音乐院办起来,虽然他未必是音乐家,也未必常常在音乐院。(具体的事务都由萧友梅主持)


时光飞逝,辛亥革命过去一百年了,蔡元培所生活的是民国时期与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越来越远了,但是,蔡元培的品格、精神、思想、贡献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我们为有蔡元培这样的前辈、知识分子而自豪。我们也期盼那样的自由时代到来,更希望出现更多的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