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这是最后的斗争》观后感

 


中国文明网 www.wenming.cn   2010-08-18    来源: 中国文明网


【字号 】 【打印  【关闭


    潘璠   名博沙龙


自从810日晚上走出国家大剧院的戏剧场,老汉我就一直在想,这场话剧为啥叫最后的斗争


在走进剧场之前,经常读报的老汉我也只是在有关老戏骨雷恪生的报道中,得知他正在出演反腐大戏《这是最后的斗争》。关于剧情,却几乎没有报道。印象中,我也从未看到关于这部大戏的剧评。但到811日,该剧的第二轮演出就已经结束了。据报道,有些场次还真一票难求。


不过,要说这部话剧是反腐 材,我还真不太同意。因为同许多反腐题材作品的惯例相比,这部戏没有公认的正方和反方,没有正义力量的化身和腐败势力的代表,没有查办大案的司法力量和被 绳之以法的贪官污吏。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省级离休老干部的家中。人物,除了一个小保姆,其他都是这个家庭中有紧密血缘关系的成员。时间,从大年三十的下 午到正月初一的夜晚。而且,从剧中人物自然而然地提到了世博会来看,这个春节应该只能属于2010年,尽管今年春节时分人们还没有更多地关注世博。


受话剧表演形式的限制,剧情只能在 有限的空间和人物之间展开。如果说这部剧引起一定的震撼,那就是因为其把人物命运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没有绝对的正派和反派,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和多面 的。老干部何光明的五个子女中,问题最严重的是在国企任老总的小儿子小明。贪污和挪用公款,巨额资金转移国外,不出逃似乎已没有退路。但他背后的王总 和卖身求荣的小外甥更加阴险毒辣,不惜栽赃陷害、落井下石。二儿子二明,在外企当代理。看到的都是阴暗面,见了面就和老爷子辩论。他不断拿钱去行贿官员, 但确认为面对贪官不得不如此这般。二女儿秋菊本身没什么喳儿。但她那当副局长的夫君,却一不留神就给她拎回来两条装满人民币的烟盒。曾留在大别山养父母家 的大女儿春兰,本人虽然老实忠厚,甚至从没有想到运用一下自己亲生父母的影响力。但遭受歧视、不公待遇的经历,使他的儿子小剑已经变得唯利是图、不择手 段。


大儿子大明子承父志,在国防大学任 教,且符合传统的正面人物形象。他对事物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是非分明,一直努力体谅父亲的心态,维持着大家庭的稳定。但他的妻子年三十打来电话不是拜 年,而是对他和女研究生关系过密向公公婆婆告状。而老父亲何光明信仰坚定,为理想一直在坚持和坚守。两个人当然是剧中正面形象的代表。按我们传统反腐题材 作品的惯例,领导干部或是干部子弟往往总是被人拉下水的。所以,大哥大明也认为小弟小明走到这一步,就是弟妹康媛媛影响的结果;老革命两口子也从不和其成分不好的亲家来往。但剧情发展的不同以往之处却是,被称为什么东西的康媛媛一席话,让老革命和穿军装的长子都无话可言。原来,他们的宝贝儿子、 弟弟早就发国难财差点儿掉了脑袋,还是靠他媳妇用身体摆平了掌握生杀大权的官员。而老革命也曾用自己的影响力,为自己的儿子、闺女解决了工作。这些看似理 所应当的正常举动,却在没有沾光的儿媳心中积累了不满。一个本该美满的节日团圆,最后演变成一场多角冲突的悲剧事件。


涉腐题材作品的尺度真是很难把握得 恰到好处的。太正面,似乎有假,达不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太阴暗,又难以给人以希望。但《这是最后的斗争》还差不多恰到好处。唯一一次在剧情进行中观众自发 鼓掌,是周小剑描述家乡干部时说,少数人是好的,多数是坏的。与近年来民间流传的段子恰恰吻合,引发观众掌声和笑声。二明醉酒时针砭时弊的一段话,也是时 下流行语的集粹。反观老革命何光明为理想坚持和守望,虽然不时回响回忆起战争时的景象,但在战争毕竟愈行逾远的时候,岂能再靠回忆过去来解决当下的种种问 题?自己家人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又如何影响他人呢?


当然,该剧并没有让观众彻底绝望。 同样出自二明之口,说出了共产党干的好事,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使他在外国老板面前充满自豪感。孙女点点到临终关怀医院照顾孤寡老人的感受,使人在 80后年轻一代身上看到了希望。最后,一家人在《国际歌》声中等待严重触犯法律的小明能够从逃亡美国的路上迷途知返。结果如何呢?谁也不知道。一部两个小 时的话剧不可能对如此沉重的问题给出标准答案。


这是最后的斗争吗?最后的斗争意味着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腐败与反腐败也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或许,这就是编导的用意所在。记得列宁老人家说过:我们的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胜利,一 条是死亡,而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或胜利,或死亡,这就是最后的斗争。而遏制腐败任重道远,因此,这还不是最后的斗争,尽管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