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侨报
中国十七届五中全会发表公报的第二天,西方媒体以及海外华文报纸都把“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决定当做重要新闻处理。《华尔街日报》在第一版刊出的新闻为:中国选定了接班人。
但公报真正会立即发生实质作用的部分,却是关于扩大内需以及建立扩大消费长期机制的内容。为了前者,公报指出中国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了后者,中国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缩小城乡差距,无疑需要中国政府做大量的内部投资。公报要求“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为企业、投资者的收入与劳动者报酬不可同日而语,公报要求改善这种情况。因此,“大多数人共同致富”的口号,将取代“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居民和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后,家庭消费必然会有相应增加。公报中也用“消费、投资、出口”的顺序,取代了原来的“出口、投资、消费”的顺序。中国扩大内需和增加消费,美国的贸易逆差就会减缩。
发展内需的另一有效途径是建设贫困地区。公报中具体提到: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中国政府决定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时,这本来是最初的目标之一,但出口业逐渐恢复使它再次模糊了。现在,这个目标在公报中得到正式肯定。
中国改革开放头30年, 主要依赖出口,把外部市场看作发展的金光大道。中国在这方面确实取得了优异成效,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中国实力的充足,外贸吞吐量的扩大,以及成为美国最大债主的事实,借着发生的却是国际环境的制约,其中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最为突出。而且长期依赖国外市场,靠加工业以牟利,对提升中国自主创新的能力有极其不利的影响。
在中共五中全会召开前一天,中国国务院已宣布决定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其中包括生化技术、先进材料技术、节能车辆和技术以及环保技术。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政府开支中8元就有1元用于发展新战略工业。中国在技术领域不仅要自主创新,而且要力争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
在公报的总架构下,中国所努力的不再是GDP百分数,而且必然会增加进口、降低出口,使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会有相应减缩。西方要求人民币升值来势汹汹的劲头,无疑会被公报釜底抽薪。
中国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的主调,势必影响到下个月首尔G20峰会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讨论.。 这样看来,美国财政部推后发布其汇率报告, 与其说是为了要参考G20峰会的讨论结果,不如说是为了要看中国五中公报会有什么内容。如今,五中公报发表以后,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可能就不会那么响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