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眼中的中美外交史

 来源:侨报  

 

 



杰弗里在西北区中国协会的30周年庆祝会上演讲。

 

 



杰弗里演讲中采用的奥巴毛标志。

 

 

杰弗里·巴洛 (Jeffery Barlow)是美国太平洋大学博格朗德网络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也是美国西北区中国协会董事。他在西北区中国协会的30周年庆祝会上,用十几分钟时间,配合一系列图片,简略概括了中美外交的历史。相比较中国人的外交历史,美国人眼中的中美外交史又是怎样?

杰弗里将中美外交历史分为三个部分:反殖民主义,中美关系改善及中国新机会。

第一部分是传统的反殖民主义。从1901年开始,中国被以俄国、英法为首的列强国家压迫,开始进入半殖民社会,中国社会也开始反殖民抗争。随着时间推移,西方国家更加觊觎中国市场。此时,有大量中国劳工进入美国社会,他们修建铁路、开发矿山、开垦荒地。二战后,冷战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此时为了应对冷战,红色中国要誓死保卫台湾,与美国敌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这时的中国更加让人难以理解,情况更为复杂。

第二部分是中美关系改善阶段,中美友好协会在这期间建立。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台湾问题得到了暂时缓解。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人物",邓小平结束了中国文革。

第三部分是中国新机会。但是中国人从心底还有被殖民的恐惧。改革开放后早期的中国虽然对美国公司表面欢迎,实际上却还有过去被殖民的阴影。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开始新的潮流。《时代》周刊在2005年6月27日,以“中国新革命:重整世界,一次交易”为题,封面是穿着布满LV商标的毛泽东。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进入转型期,中国年轻新一代开始过着中西结合的生活:名牌、夜店、Party。中国成为美国公司庞大的市场。一直到现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中美关系发展良好,媒体有人戏称其为"奥巴毛"。

杰弗里在总结中认为,在中美关系交往中,过去的争端和问题依旧没有结束;未来中美继续交往的重点需要彼此坦诚;前途漫漫,中美关系仍旧有很多新旧挑战。

杰弗里随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西北区中国协会能在中美风雨外交的30年中生存下来的原因是:首先俄勒冈州是美国西海岸重要的登陆地。曾经来美的中国劳工都主要集中在俄州,这是俄州成为中美文化衔接地的重要条件。俄州是对外来文化非常包容的州,可以理解中国文化。1899年俄州就开始有人到中国旅行,带回来了很多中国文化和元素。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最早被美国接受的中国人是拳击选手。这是很特别的历史。俄州有建立中美文化交流的先天条件。第二点是中国和美国是两个价值观、文化非常不同的国家,这容易导致误解和彼此不信任。西北区中国协会为双方建立了一个坦诚交流的平台,可以让双方把话都说出来。即使可能会不高兴,但可以让彼此更好的了解清楚形势。无疑,这对双方都有利。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