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次的数据罗列也不等价一次证明 — 谈新华社关于刘晓波的文章
付明泉
2010 年 10 月 13 日星期三
在新华社旗下的环球时报写了篇空洞无物的八股文式的批判刘晓波的文章后,新华社终于也忍耐不住的抛出了一篇批判刘晓波的文章,这文章看来是费了点心思,因为没有用环球时报那种偷换概念的文理不通的空洞无物的“中国(不知道是中国人民中国权贵还是当政者还是民运)生气了”的字样。改头换面用了挪威科技大学一个教授接受采访云云。这个采访中国人民没看到,所以难免夹杂了很多私料。
就算完全转述就能证明什么么?在科学上,一千次的测量也不能代替一次的证明,现在新华社的文章,试图用一个教授,几个和政府一样意见的人,反对刘晓波获奖的外国人的观点来表明真理所在,这不是很可笑么?
我们报纸每天都在批判外国的评判标准不是中国的标准,那么这次怎么忽然一个外国人,还不是一个委员会,就成了我们对非曲直的评判标准了呢?我们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哪里去了?诺贝尔委员会的评判不是标准,那么这个挪威科技大学的教授的话就成了评判标准了?他一说话,新华社赶紧当真理?中国人民也要当真理?那么,会不会有一天他变化想法了,这我们人民日报和中国人民是不是要赶紧也跟着变化思想?紧跟这个挪威教授 ?
新华社的言外之意是, "这个教授反对刘晓波获奖的观点代表了所有外国人,海外华人,包括所有中国人,地球人,甚至宇宙人的心声 --- 那就是刘晓波获奖是不得人心的".关键的问题是,他为什么不来采访更多的人呢?为什么不做广泛的调查和普查呢?甚至都不敢于最在中国公开事实,让中国民众自己来判断,这本身不就是说明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话的恐惧的本质么 ?
学潮时期,学生说过一些话,很多我忘记了,有句话叫“人民日报,胡说八道”我还记得,看来这新华日报也开始胡说八道,不过,胡说八道的新华日报确实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解放前,就每天高歌民主自由集会言论自由以此打击国民党,而解放后新华日报又开始发表着自相矛盾的报道,这次的新华日报只是旧病复发而已。
新华日报这次的毛病不仅仅是胡说八道,而且还有挟洋自重,以偏概全,事实封锁。新华日报这次不敢把事实公开给民众,而把一个也许怀揣私人目的和个人见解的洋教授的话奉为真理,以此欺骗中国民众,真是十足的笑料而已。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