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刘晓波问题的几个基本事实
1. 把刘晓波关进监狱,不少老党员(“炎黄春秋”集团为主)是不赞同的,党内高层也有不同意见。 一些改革派同意了,目的可能是在今后的权力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 刘发起的“宪章”运动,有可能会与党和政府将要开始的政治改革目标一致;党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的努力很可能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完成。
3.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有十三位中国海外民运人士联名上书,反对给刘授奖,理由是他对中国政府近二十年来一些成就表示了赞扬。 刘尽管“西化”比较严重,但对国家的关心应是出自于内心。
北京军区的第一次戒严令有两个地方使人大为惊讶,一是引用了赵对事件的处理意见:“在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上解决问题”;二是北京军区表到达了自己的看法:“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和妥善地处理好当前的事态。”
在不少高层官员和将军的心中,6.4 肯怕还是一个心结。
5. 一个“自大”的文人或学者是不会太在意自己的言论是否符合“爱国”的标准;西方人文学者早就集体抛弃了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的观念。 现今世界的追随:人的自由和尊严,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不幸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人过多地把个人的尊严与国家政府的面 子或尊严挂钩,有时到了一点盲目的地步,没有看到事情的多面性复杂性。
刘二十多年前的殖民地言论,在当时“全盘西化”的思潮中不值得大惊小怪。 邓大人“南巡”讲话之后,江主席去厦门大学视察释放经济改革信息,也同时对“全盘西化”作了权威的定性:“同学们要改革的心愿很好,但要防止‘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
看清楚了:只是“错误思潮”,并非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大腕“井底望天”的最新漫谈说什么来着: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是“全盘西化”代表人物。
中国对西方总怀有戒意敌意可以理解。八十年代初,中美第一桩民间通婚还得经过老邓的批准。 八十年代出国留学,一是可能受到单位的阻拦,二是会受到人们的议论:国家培养了多年,竟不愿报效祖国。
时代已进步许多,个人也需跟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