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刘晓波问题的几个基本事实
1 把刘晓波关进监狱,不少老党员(“炎黄春秋”集团为主)是不赞同的,党内高层也有不同意见。 一些改革派同意了,目的可能是在今后的权力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刘发起的“宪章”运动,有较大可能会与党和政府将要开始的政治改革目标大致一直;党的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的努力很可能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完成。
3 6.4 是中国政治斗争一个非常失败的例子,刘晓波是负有一点点责任。 6.4 应该是一场伟大的全民的新文化和新意识形态的运动,不幸演变成了一场政治斗争。当时头脑发热者很多,连五六个声名显赫的老红军上将都联名反对部队进京,当时的国防部长秦基伟将军很能是挺赵铁杆(李鹏回忆录没有一句说秦将军支持)。
北京军区的第一次戒严令有两个地方使人大为惊讶,一是引用了赵对事件的处理意见:“在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上解决问题”;二是北京军区表到达了自己的看法:“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和妥善地处理好当前的事态。”
在不少高层官员和将军的心中,6.4 肯怕还是一个心结
一个“自大”的文人或学者是不会太在意自己的言论是否符合“爱国”的标准;西方人文学者早就集体抛弃了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的观念。 现今世界的潮流是追随:人的自由和尊严,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不幸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人过多地把个人的尊严与国家政府的面子或尊严挂钩,有时到了一点盲目的地步,没有看到事情的多面性复杂性。
刘二十多年前的殖民地言论,在当时“全盘西化”的思潮中不值得大惊小怪。 邓大人“南巡”讲话之后,江主席去厦门大学视察释放经济改革信息,也同时对“全盘西化”作了权威的定性:“同学们要改革的心愿很好,但要防止‘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
看清楚了:只是“错误思潮”,并非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中国对西方总怀有戒意敌意可以理解。八十年代初,中美第一桩民间通婚还得经过老邓的批准。 八十年代出国留学,一是可能受到单位的阻拦,二是会受到人们的议论:国家培养了多年,竟不愿报效祖国。
时代已进步许多,个人也需跟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