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主角仓皇逃逸,大腕高喊《弯道超车》 (三)

来源: 2010-10-03 07:43:20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手机》主角仓皇逃逸,大腕高喊《弯道超车》 (三)

电视连续剧《手机》在一男一女两位主角的逃遁中落下帷幕,严守一往日的侃侃而谈和武月的娇美才艺, 随之均化成了观众淡淡的记忆。

权贵能威逼严守一这样的文化名流并超然法律,就有通天之力,可以搬动前朝当朝元老,或现届上届的军委委员。 面对通天之力,文人们能做的就是展现好人的不幸遭遇,引起国人的思考。

草民们的反应是揪心而又无可奈何:他们自己的日子还是泥菩萨过江,能作的只是哀叹,法律的保护总是有限,民主还真很遥远。

公务员们的反应可能迟缓,同情心会有,但大多不会伤感;他们总爱说,我们的社会是瑕不掩瑜,总体上还是美好。

文化技术精英们的反应如何?会有人与编导的心灵息息相通,也会有人害怕,逃避,或麻木不仁。

权力精英们的反应可能是相反的两种,一种是把剧情看作是对他们自己隐含又危险的政治攻击, 另一种肯怕是震撼,因为正义羞耻感和良心还未在中国社会的顶端完全消失。

编导们最想要影响的群体大概是军人,他们大多来自平民,没有财产束缚,却有实力有意志框扶社会公平正义,确立法律宪政的权威,让人民多少有点主人翁的感觉。

不错,对一部电视剧结尾的这种政治或马基雅维利式阅读,对不少人来说,当然是显得牵强无事生非。 但严守一离开北京前的发现:夜幕在京城是从天突然而降,这难道只是对他自己个人生活的悲观而不是编剧通过他的口留给观众的警示?

表面上平静的日子可能要遇到麻烦,中国的政治可能会有大变,这是“乱嚼舌头”一类人士由来以久的话题。 如果所谓重庆模式的缔造者薄熙来一两年后进不了中央常委,这不说明顶层有剧烈的斗争?

政改的口号这几年已是几起几落。一方面“解放思想”四字不断出现在国家领导人口中,有时竟还有“普世”的言论;另一方面,我们时不时也听到“不易帜”不西化的承若。 最近,政改的口号又响起来,它会不会引起高层斗争?

有兴趣的读者,可在网上再次细读《弯道超车》的大腕作者“不看地”的政治评论(“漫谈中国政治改革一二三”)。他的看法怎样呢?他认为乱的可能性是有的:

“因此国家内部的各派势力争执,要做到的就是文斗,而非武斗。。。。 要让斗争的主要武器是吐沫和口水,要让斗争的主要战场在互联网、电视和报刊上,甚至在法庭上。。。。但就不要让这个战场在街头运动上,在发动暴乱和镇压暴乱上,最后就是在军事战场上。” (漫谈中国政治改革之二)

“如果你的斗争目的,是把大桌子,给割一块下来,自己然后搬到另一个角落里面过日子,或者你的斗争目的,只是想把大桌子给掀了,然后自己重新安装一个桌子,那么这个饭局,就没有办法和平的进行下去了。” (漫谈中国政治改革之三)

引证大腕的话语不是要讨论动乱或大乱的可能,而是想说明:政改可能是场大变并有激烈的斗争。

在快要到来的“十八大”会上,双方的分歧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大概可以说,一方要竭力维持党的绝对权威使“井冈山”的旗帜永远飘扬,而另一方则要尽力阻止党的“绝对权力带来的绝对腐化。”

其实,双方的激烈斗争在“十七大”前早已开始,那次是传统派占了上风,改革派得到的只是温总的诗篇“望星空”和还可以空喊几句改革口号的权力。 三年过去,情况好像突然变得对改革派有利:

1. 社会贫富悬殊日益加大,道德沦丧加深,腐败之势无法阻止;

2. 毒奶粉假药事件涌现,官员霸道好色好财,加剧人民与党和政府的对立;

3. 反温派行事过度,引起人民和军队将官普遍不满;

4. 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军队将官终于明白,法制和宪政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钥匙。

于是一月前,香港传来一声雷响。国防大学书记刘亚洲将军在与凤凰月刊访谈时掷地有声:“中国如回避政改(不给人民的监督权力),中国社会十年之内必将崩溃。”

当然,反对改革的传统派并非没看到社会触目惊心的道德沉沦和社会危机,也并非没有真意来化解这趟危机。 公平的来说,他们中并非缺乏有干才的爱国之士。

那么,他们的缺陷是什么呢?

他们的缺陷就是他们难以摆脱的封建王朝意识:铁马金戈打下的江山必须在共产党的名下流传万代。 如此心态与满清贵族相差不远,当然,先列们打江山时,想的是人民,是一个人民做主的中国。

传统派们是爱民爱国的,但爱“红旗”爱王朝爱江山却是来得更加重要。

改革派与传统派之间的斗争,不只是会议室的论争,不只是双方对党政军位置的争夺;它无疑也是一场意识形态之争。

传统派正在创立的新意识形态经过几年的经营,已在三方面露出头脚。

第一个方面是名义上以党为中心实际上以红旗为中心的国家主义:经济的发展,个人的自由幸福,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制宪政,文化的创新,统统从属于统治者所定义的“红色”国家意志;

第二是对西方政体,民主意识和人权概念的丑化和批驳;

第三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毛泽东思想。

这种新的正统主义的意识形态,其目前的社会效果十分明显,正渗透着80后90后的思维方式。 其“优点”是它与中国封建传统一脉相承,为民族的自我崇拜加油,为民族的心灵提供慰籍。 其致命弱点是:它与道德沦丧和社会危机的现实格格不入,并蔑视规避事实与真理。

有趣的是,我们已看到了三种不同风格的正统主义:汪锋的学术派已得到洋学者的赏识,何新的政论派可能已影响到上层,第三种可能是以《弯道超车》作者“不看地”为代表的网络漫谈派,以其独有的“酱油”风格,既可吸引海外学子又可迎合网络愤青。

此三人的共同点当然是都承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饶有理性不崇尚战争,但西方政体和思想就是中华文明的陷阱。

“超车”大腕的网络漫谈确实独具一格,使人惊讶。 他诙谐自称为“酱油”却也是其思维语言风格的真实写照。

一方面“超车”大腕总是娓娓道来,显得平易近人,另一方他也可以时时“小李飞刀”骂政府无能治国,贬万人瞩目的政改为“分赃,”把民主与杀人挂钩;

“超车”大腕喜好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同时他也可蜻蜓点水,避重就轻,偷换概念;

“超车”大腕对市场是崇拜的,对战争是谨慎的,但对法制和民主的鞑伐又是惊人的露骨和放纵。

作为正统主义者,大腕“不看地”自我标榜为“中庸”无可非厚。他的“不看广告看实效”原则被人称道。当有人追问,既然他是“实效”原则,他又为何爱给人贴上“里通外国”的标签时,对这一逻辑问题(不遵循自己的原则),“不看地”给出的是一个实用主义的“巧妙”回答:因为这些人的提议得不到人们的拥护。

偷换概念成性,违反了逻辑决不会脸红。 就这样,在弘扬“实用”或“中庸”的同时,德行一步步成了可有可无的遮羞布奢侈品。

然而,谁又会在网上去过份追究逻辑中所含有的道德问题。 渊博的知识,奇特的语言,爱国的情愫,对民主的蔑视,加上藐视逻辑的实用主义,使“超车”大腕构成了网络传媒时代的一大看点。

我们知道,西方资本主义有一代又一代理论卫道士和辨护者,无视其社会文化的深刻矛盾与危机。“超车”大腕饱学西方文化社会批判理论,他得到的启发好像是:做正统或封建社会主义的辨护士,他是义不能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