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长回来了,钓鱼岛离中国还有多远?zt

作者:宋鲁郑

2010年注定是一个要载入中华史册的日子。中国比最乐观的经济学家所做出的最大胆预测提前十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致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评论说,未来历史学家回顾历史的时候,不会记得纽约“9.11”遗址修建清真寺的争议;就连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也算不上什么大事。2010年夏天最值得铭记的历史事件应该是: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当然对于中国,绝不仅于此,我们更看重的是在这个实力为后盾的前提下,中国对日外交取得的突破和胜利:经过十七天惊心动魄的博弈,终于迫使日本低下了头,将非法扣押的中方船长詹其雄释放。此时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仅有七天!

我们在品味胜利和同胞获救回国之余,仍然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钓鱼岛还在日本的实际控制之下。现在在强大中国的强大压力下,船长回来了,哪么钓鱼岛离中国还有多远?

事实求是的讲,中国面对美国支持的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能够单打独斗迫使日方屈服,确实是意义非凡。但要收复钓鱼岛却还有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根源在于收复钓鱼岛不仅仅是中日之间的问题,而是中美之间的对决。

二战之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将日本视为自己的保护国----承担起军事保护(或控制)的责任。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在移交冲绳岛主权的时候,把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了日本,刻意埋下了中日纷争的战略因子。此举即可避免中日过于走近,更可以此牵制日本。冷战后,美国更可做为在日本保留军事基地的借口之一(另一借口是朝鲜)。目前的美日安保条约也明确声明涵盖钓鱼岛。也就是说如果在钓鱼岛发生军事冲突,美国有责任介入。在这种情况下,钓鱼岛主权之争就成了中美之争。如果仅仅是一个日本,钓鱼岛绝不会是今天的状况。

实际上,整个东亚、东南亚的热点问题,都和美国有关。如果没有美国的阻挠,台湾也早就统一。如果没有美国的插手,南海也不会被他国有可乘之际。中国这次打掉日本之后,中美之间的终极对决便隐然浮上台面。代理人之争也将退居幕后。

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美之间虽然此消彼长:中国向上崛起的速度越来越快,美国持续下滑的势头越来越猛,但双方的差距是历史形成的。没有三十年、五十年,中美难分高下。

如果以现在为坐标,我们会发现中美之间的巨大差距:

第一,中国的经济总量是美国的三分之一,而且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地带。美元是世界货币,人民币尚不能全球兑换。第二,中国的军事力量远远落后于美国,尤其收复岛屿依凭的海军力量与美国相比差距更为悬殊: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艘航空母舰,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的唯一。美国的军事开支超过全球其它主要国家的总和。第三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于美国。第四美国由于意识形态、宗教等因素,拥有打断肢还连着筋的大量盟友。如欧盟、实质占领下的日本、后院北美、南美等。中国面对的则是充满敌意和戒心的邻国、西方国家。第五,中国由于利益分化,在许多问题上甚至改革的方向上都还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成为社会分裂的潜在因素。左派强调公平和正义,代表了弱势群体。中间派(改革派)强调秩序和稳定,代表了社会的主流中产阶级。右派则多为精英边缘群体,强调自由。客观的说,这三个派别各有其价值的合理性和支持群体,但由于民族传统,还很难达成妥协和形成共识。

在这种实力对比下,中国怎么可能收复钓鱼岛,统一台湾、摆平南中国海的争端?而且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又刻意把这些争端当做遏制中国的筹码,竭力阻挠。

目前最乐观的预测,是到203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当然这是静态的分析,历史则往往不会走直线。要知道直到2006年,法国的学者还“乐观和大胆”的预测中国将于2020年超过日本,2050年超过美国。结果,不过四年,中国就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原因就在于日本的停步不前甚至倒退。美国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如日中天,国力达到巅峰。不料仅仅经过小布什总统的八年执政,就立即风光不在。特别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令美国软硬实力大损。

综合而言,美国表面强大的背后,也有明显的软肋。首先这场经济危机证明和暴露了其一向骄傲示人的制度的弊端。美国是否能够调整过来,现在还很难下结论。现在公认的是这场危机根源在于资本和大众的贪欲。资本的贪欲导致次贷,进而是金融危机。大众的贪欲则导致超前借债消费,最后和资本在次贷上形成合力。其实次贷的问题,两房的问题,美国的监管机构都早已发现,但由于资本和大众对民主制度的决定性影响,美国政府无能为力,只能任其发展直到形成全面危机。为摆脱危机,小布什在任内最后阶段出台了七千亿美元金融援助方案,随后上台的奥巴马政府又推出八千亿美元振兴经济计划,合计达一点五万亿美元(中国约为6000亿美元),但到今天,经济仍然没有复苏,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接近两位数。到现在,这两次投入的拉动力已进尾声,美国正面临着严峻的二次探底的考验。

其次,美国的经济严重不健康。一是制造业大量迁移国外,实体经济薄弱,经济过于虚拟化甚至泡沫化。二是债务达到惊人的程度。2010财年前9个月,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累计达1万亿美元,债务总额约12.8万亿美元,预计全年赤字达1.6万亿美元,占GDP的10%左右,债务总额 占GDP的100%左右,创二战以来新高。如果计入政府担保的两房债务6.3万亿美元以及政府承担的社保养老金、医疗保险费用60万亿美元,政府债务总额 高达79.1万亿美元,为美国GDP14.2万美元的5.6倍!如果不是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和美国全球一哥的经济总量,换成别的国家早就崩溃了。三是基础设施与欧洲和亚洲比已经大幅落后。

第三,美国的军事开支过重,且一直无法解决,已成为经济调整和发展的沉重负担。美国投入新能源的资金,竟然比不上一天的军费开支。美国的过度扩张对其的危害日益突出。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美国的三权分立架构和多党制带来的低效率,已经很难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当美国经济危机达到高峰一刻,美国政府虽然及时地出台了七千亿美元的援助计划,但却被当作党争的好机会(此时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共和党的麦凯恩的竞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被当作立法部门与行政部门讨价还价的大好舞台。甚至学者也不甘寂寞,在此危急一刻, 166位经济学家联名致函国会领袖,强烈反对这一救市方案。在各种压力下,情急之中当时的财长保尔森竟然上演向美国众议院女议长佩洛西下跪的惊世之举,尽管如此,第一轮投票仍然被否决。关于美国政府的效率,保尔森在事后写的《峭壁边缘》一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华盛顿是一个只有危机才能改变的地方。

一直有人辩护,民主的低效率可以避免重大失误。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还记得2005年袭击美国的卡特琳娜飓风吗),错过,就再也无法挽回。不过这个辩护也说明了一点,民主的优势不是在于正确的决策,而是避免重大失误。但现在时代既要求避免重大的失误,更要求迅速而正确的决策。或者说这是一个哪怕不完美的决策也胜过低效率反应的时代。

现在来看,中美两国的未来有三种趋势。

一是美国成为第二个日本,长期处于停滞期。中国则继续高歌猛进,经济总量在十年内像超过日本一样,超过美国。这时中国人均GDP也超过一万美元,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日本此时的经济总量或许仅有中国的四分之一。这个时候,无论是钓鱼岛,还是台湾、南海都将迎纫而解。可资参照的是,正在台湾访问的国际知名古典学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爱德华.普列斯考特认为美国将像日本一样迎来失落的十年。他还同时预测,若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至2024年中国人均GDP将上升至美国的50%,达到富裕的程度。如果以美国现在人均GDP4.6万美元为标准,就是人均2.3万美元,以到时中国人口15亿计算,总量将达到34.5万亿美元!(美国目前接近15万亿美元)另据据彭博社进行的针对1,408名投资人、分析师与交易商等订户的季度调查显示,全球多数投资人看好,中国在未来20年内可望超越美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有26%受访者认为,中国经济将在10年内称霸世界;另有38%受访者预期,中国将在20年内跃居全球最大经济体。

二是中美共同保持良好发展状态,中美差距大幅缩小,但仍然整体落后于美国。此时可能形成真正的G2格局。这种情况下,前述问题仍有解决的契机。

三是中国模式难以为继,不得不走向民主化,导致国家内部分裂,重演中华民国一幕。这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来的第四度现代化尝试再次失败。中国重新沦为世界强国的附庸。这个时候,中国是否能够自保都难以判定,更别说钓鱼岛、台湾和南海了。

现在钓鱼岛等争端的存在,唯一的利好是可以凝聚中国共识,认清西方的民主价值观背后的真相,能够成为中国继续发展的催化剂。如果大胆预测的话,少则三十年,多则五十年,中国将解决领土争端问题,钓鱼岛就会重回祖国怀抱。

所有跟帖: 

这是代表中国政府的声音了。 -zhuanjia- 给 zhuanjia 发送悄悄话 zhuanjia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26/2010 postreply 13:46:3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