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望
中国外交部长助理刘振民近日再次召见日本驻华大使,就日方继续非法扣押中国渔船船长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日方立即放回中方船长,并重申了中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这是继9月7日外交部副部长宋涛、9月8日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9月10日外交部长杨洁篪、9月12日国务委员戴秉国之后的第五次约见。
这一系列约见背后,凸显了中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着力点——以保民诉主权。
约见取得了一定成效:14位渔民被放回,渔船被运回。但日方还是留了一个尾巴,那就是扣押渔船船长,并要进入司法程序。
中方的第五次约见意图相当明确,其核心就是要日方释放船长。虽然中国的外交官员一再强调了中国对于钓鱼岛的主权意义,但钓鱼岛问题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所以中方的目标相当清楚,就是在这一轮冲突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要回船长。
同时,通过暂时冻结东海谈判,推迟全国人大代表团访日等外交举措表达了中方的不满。但中方也有意不使问题进一步发酵,只是在双边政治关系中采用渐冷的方式。中方还主动提出了解决方案:日方把船长释放了,就可以为双边关系正常化搭一个阶梯。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之间悬而未决的事情,同时涉及到两岸关系。从距离而言,钓鱼岛离开台湾更近,到底两岸双方如何发力,目前还没有共识。以往涉及钓鱼岛主权的历次争议,大陆方面多半以声明等方式宣告主权。或是民间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宣示主权的目的,比如十几年前陈毓祥蹈海宣誓主权而牺牲,表现了民间保钓的壮烈。
而这次被撞渔船属于大陆注册,船员也是大陆人士,保护这批渔民是大陆当仁不让的权利和责任。大陆正可以通过保护自己公民的方式来确认主权,并通过保护民众的成效来表现外交能力。
结合不久前发生在菲律宾的劫持香港游客事件,中方一再要求菲律宾方面查清真相,给民众一个交代。也体现中国政府更加关注自己在外交上保护民众的形象。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单是在政治经济外交的谈判中,获得怎样的政治地位或商业便利,或是通过举办大型国际活动赢得国际性的赞誉,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如何保护自己的国民。
这次,日方释放了部分渔民,但是在没有释放船长的情况下,中国依然不满意。只有日方按要求释放了中方的船长,才能看作中方保护了中国的公民不受其它国家的欺负。中国公民在海外的遭遇多样,所遭受的不公平在一些国家多有存在。中国政府通过这样的强硬姿态,作为保民的典型案例告知世界。
这个着力点也实现了与民众的互动。中国民众对于保钓的活动有着广泛的自发意识,在这样的民意大潮下,中央政府强力追约,与民意相应衬。
不过,外交话语上的强硬,代表不了现实的困境。在中日关系复杂的历史背景下,钓鱼岛问题要得到彻底解决,目前很难看到一个可以获得各方认同的方案。在武力不是最佳方案的情况下,未来仍只能通过各种手段,间接表达主权。
(作者系莫斯科大学政治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