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与“去全球化”

作者: 刘杉

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有经济学家曾担心,美国在金融“去杠杠化”结束后,或许出现“去全球化”的动作。此话不幸言中。

此番美中在人民币汇率方面的较量,表面看是双边贸易摩擦的结果,也是美国大选政治的反映,但其背后实际体现出美国社会反对自由贸易、反思全球化的倾向。

近日出席第二届“中美经济学家颐和园对话会”的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胡永泰发言时称,美中贸易的紧张局势,实际上是美国抨击全球化的一种表现。美国民调显示出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对自由贸易支持的声音越来越轻,力度越来越小。自从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种反对自由贸易的情绪一直不断升级。

由此反映到美国国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严重关切,其背后就是这种弥漫于美国民众中的反全球化情绪,而正是这种社会情绪促成“美国和中国现在距离贸易战已经不远了,而这样一种贸易战的现象在过去的30年当中从没有这么接近过”。

以历史经验和现实利益看,美中两国最终不会爆发贸易战,但美国社会反思全球化的倾向应引起关注。

全球化是由西方社会主导的,其本意是在推动经济自由化的同时,推广西方价值观,进而实现西化。但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出人意料。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依靠强大的出口竞争力,成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发达市场创造的巨大外需,为中国提供了强劲的增长动力,进而创造了中国增长奇迹。但由于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低,要素价格扭曲,导致“中国制造”加速推动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变革,美国传统制造业竞争力下降迅速,这使得美国在“去杠杠化”过程中,就业问题显得异常突出。

美国作为逆差国,不得不寄希望于通过改变贸易结构来扩大就业。但现实情况是,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无法支持美国实现这样的想法。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将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其运行机制是,为了维持全球经济增长,美国必然处于长期逆差状态。美国惟有通过国际收支的逆差机制来供应美元,才能满足全球贸易增长需要。在这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反对贸易逆差的做法是徒劳的。但美国政客和工会组织,以反对逆差为名,实际实行的是“去全球化”过程。

由于中国是美国最大贸易逆差国,美国“去全球化”的板子必然打在人民币上。理论上讲,即便人民币升值,中国大幅减少对美出口,其他出口国也将很快替代中国成为新出口商,这使得美国通过贸易改变就业状况的努力变得徒劳。

一个可能是,美国或许期望通过贸易战和汇率战的方式,对它的主要贸易伙伴一一实行这种贸易平衡战略,以实现一般国际收支平衡。这样的结果就是全球经济增长陷于停顿,而美国也要抑制乱发货币的冲动,否则美国将承受通货膨胀的恶果。

如果这样看,就不能对美中贸易战看得过于简单,中国应该有所应对。本周来,人民币对美元连续升值,这体现出中国决策的灵活性,也是无奈之下选择了被迫加快结构调整和“再平衡”过程。如果美国“去全球化”情绪长期蔓延,则可能导致其它国家效仿,进而伤及全球贸易。

就在美国国会召开人民币听证会的9月16日,北京亚运村地区一家名叫“北辰天阳百货”的商场开业。这个看似普通的商场,其实蕴含着中国经济静悄悄的变化。据说这是浙江温州市政府帮助当地企业应对出口下降,开辟内销渠道,在北京开办的第一家主营温州商品的百货商场,也是温州商品“立足北京,走向中国”战略的开篇之作。在此前,一提到温州商品,大家都会想到批发市场,而现在,温州商品开始进入商业主渠道。

由此看,美中两国企业和政府都在重新审视全球化的路径和前景,而中国更应该像温州政府和企业那样,坚定迈出经济转型的步子,而不是依然对出口抱有过多的幻想。

(作者系大陆时评人士)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