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敬伟
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后,关乎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争论鹊起,要中国承担更多责任的声调也陡然高了起来。而中国官方表现理智,不少媒体则认为是西方对华的新一轮“捧杀”。一来一往的博弈,颇有些《三国演义》里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意味。国际社会谓华之强,确有试探和猜忌之意;中国低调回应,也是韬晦自保。对于中国的国家定位,是旁观者清当局者不迷。
问题在于,中国的强国之路依然漫漫,至多可以说处于由大到强的拐点上。在此关键时刻,作为旁观者的国际社会和作为当局者的中国人,审视中国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对旁观者而言,主导全球的西方强国要么对中国的崛起忌惮,或采取围堵之策或让中国承担更多全球责任;要么鼓吹中国崩溃论。对当局者的中国人而言,自大者以为中国可以对西方强国说不;谨慎者则强调低调求得国家利益最大化。
国际社会就像放大的人际关系,一个或几个牛人,自然不愿意为后来者所超越。因此,对于后来者只能是或打或拉,后来者自然要保持清醒头脑,倨傲或自卑都要不得。
现实是,美国意识到了中国的强势,在地缘政治上从欧洲和中东移至东北亚和东南亚两翼,以在战略上形成对中国的链型围堵;在经济上对华筑起贸易壁垒;这是有猜忌而实施的“打”。在地区热点问题上,如朝核、伊核、阿富汗等,美国则要求中国发挥大国责任。尤其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层面,美国曾单方面设计出“G2共治”模式,这是对中国的“拉”。国际社会,无论是联合国、各主要组织还是欧盟,都不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来看待。尤其在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问题上,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紧盯的焦点。
因此,围绕中国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争议,归根结底还是“责任”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时代,欧美日传统强国遭遇困境,中国国力趋势性上升,把中国视为“发达国家”自然是要中国分担更多全球责任。其中固然有阴谋化的意味,但也不全是捧杀。对中国而言,国力强盛是事实,作为全球化程度最大的国家,承担和其国力相称的全球化责任也是必然。因此,中国也不能将自己视作普通的发展中国家。
不必否认,国际社会把中国看成是发达国家有利己因素,但中国刻意坚守发展中国家的底线也是策略之举。这既凸显利益为本的国际关系的残酷现实,也折射美欧主导全球的发展模式,与中国发展模式的不相兼容和缺乏互信。
当务之急,是国际社会(尤其美欧日)和中国都从利益最大化诉求中各让一步,才能均衡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利益格局。具体而言,是西方国家对华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和地缘围堵态势,在实现互信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合理分配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责权利。中国也要与现实的国际利益格局和权力平台实现对接,从发展模式和价值体系上与国际社会最大限度地实现利益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