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中国加薪潮带来良性循环
亿和精密(作者在其中持股)是向更高端生产转移的样本。经过多年小规模试运营之后,它已经成为中国第一批达到必要质量标准、能够为日本领先办公设备企业生产零部件的公司之一。亿和精密目前正在击败零部件生产领域成本更高而视野狭窄的对手,快速攫取市场份额。这些竞争对手多为日本企业,它们已把产能转移到中国,但保留了用于日籍管理人员的昂贵成本。亿和精密也在逐渐扩大它在价值链上的覆盖面,慢慢地变为一个面向全球领先办公设备品牌的一站式采购场所。
这家公司的优势来自于它能够吸引、留住并提拔工程师。当几年前我在其深圳工厂第一次见到其董事长时,他很愿意讨论这个话题。他特别感到骄傲的是,接近300名优秀工程师都持有期权,分享着公司的成功。
亿和精密等公司可以在广东省继续发展。邻近深圳这个繁荣的高科技中心,可以让它们吸引到高端人才。与此同时,广东最近宣布最低工资提高20%关系不大,因为像亿和精密非工程师的平均工资是最低工资的两倍,工程师的平均工资比最低工资高出五倍。相比之下,富士康的模式依赖于数量庞大的低技术工人,使它不得不搬到平均工资低25%的河北省。
更大的担忧,则存在于那些规模较小、依赖于低技术劳动力同时又无力搬迁、增设厂房或投资更多自动化流程的制造企业。它们将需要合并或者关闭。而且它们不太可能从中央政府得到多大的支持。尽管大家都说北京专注于防止就业流失,但它曾鼓励中国数个过于分散的行业整合起来──或者是隐性鼓励,比如提高纺织业环境标准,也或者是显性鼓励,比如强制关闭低端水泥工厂。允许薪资明显上涨,是促进行业整合与产能内迁的又一种办法。
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制造企业最终会不会选择把产能迁出中国?很多公司已经这么做了。但外迁现象只会影响到价值链的最低端。虽然工资上涨了,鼓励高端制造业留下来的因素还是有很多,更不用说中国国内的需求必将增加。
例如世界最大的办公设备企业佳能(Canon),最近就宣布计划把打印机产能迁往中国,以便更接近于全球需求增长的最大源头。世界最大电脑屏幕生产商冠捷科技有限公司(TPV),则在武汉增加了产能,明显是瞄准中国将来的需求。与此同时,该公司并不打算向国外转移产能,因为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缺少工程和管理人才。
从形势来看,工资涨幅最终肯定会超过GDP,因为议价能力正在从制造企业向劳动者转移。中国将来的问题更多地不在于低端制造业岗位的流失,因为很多这类岗位将会搬到欠发达的内陆省份,而是在于如何让高技术人才赶上沿海地区出现的新机会──亿和精密等公司已经在处理这样的问题。
(来源:华尔街日报 编辑:小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