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中国淡然“世界第二”彰显大国清醒和睿智

中国淡然“世界第二”彰显大国清醒和睿智

王涛 

中国经济总量是否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的话题,早在2009年底就引起猜测。日前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句“中国实际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在西方引起热议而荡起“中国经济责任论”等不小的波澜。

8月16日,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美元计算为12880亿美元,而中国之前已经公布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美元计算为13390亿美元。

由是,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已成定局。尽管不是那么情愿,日本戴了40多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头衔还是无可避免地转到了中国的头上。

这是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结果,更是世界经济一个重大标志性事件,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大国地位与中心地位,值得高兴和自豪。

欣喜之余,我们看到,中国面对并不出乎意料的“世界第二”光环,国内舆论似乎“一片静悄悄”,并没有过于宣扬和“飘飘然”,中国高层更是淡然处之,彰显了大国的清醒、从容和睿智。

譬如,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有关中国“世界第二”问题时坦言,GDP的数据只是国家经济实力一方面的反映,中国关心人均GDP数据,即中国的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是在全球排位在105位左右的“穷国”。中国还有1.5亿人还达不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脱贫,发展还很不平衡,中国仍然是一个还有大量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从这份清醒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并意味着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和日本比较,2009年日本人均GDP为39731美元,中国则为3677美元,不过是日本的十分之一。而从世界范围看,据世界银行统计,去年世界人均GDP是8613美元,发展中国家中等水平是3260美元,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发展中国家。况且,我们的粗纺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平衡的产业结构、贫富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的“短板”,都显示中国的经济是“大而不强”。

与中国的低调和冷静相反,西方媒体则开足马力大肆炒作中国“世界第二”话题,声称“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有里程碑意义”,美国《纽约邮报》惊呼“不可阻挡的中国”。这些西方势力背后的政治用意就是:炮制和散布“中国经济责任论”、“人民币低估论”、“债权国责任论”、“能源消费世界第一”等议题谬论,干扰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地位的客观评价,迫使中国担负超出自身能力的更多更多政治义务和国际责任,要求中国在贸易投资、气候变化、能源开发等诸多领域作出更多让步;并图谋把中国从发展中国家阵营中剥离出来,在压缩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同时,离间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喧嚣中国对世界经济负有责任的论调将会以各种面目不断出现,嫉妒、围堵、遏制等意想不到的麻烦会愈加突显和增多。比如,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7月30日在墨西哥会见记者时,就坚决否定了“世界权力重心东移论”观点,主张“世界上正在出现的趋势是国际力量正逐步向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世界权力重心东移论”折射了西方对亚洲新兴大国快速崛起、自身地位相对衰落的一种担忧与焦虑。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始终保持清醒和忧患是中国的大智慧。西方的那些“捧杀”的毒招,我们必须警惕和防范。即使是“世界第二”的中国不会忘了亚、非、拉的“穷哥们”,也绝不受西方的“大忽悠”而去承担力不能及的责任。“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才是根本。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